蚧壳虫图片,蚧壳虫长怎么样?蚧壳虫怎么防治,蚧壳虫用什么药最有效?蚧壳虫的危害是什么,有什么症状?蚧壳虫的发生因素有哪些,什么时候发生?以下耕种帮种植网就作简单介绍,供网友们参考。
一、中文名称:蚧壳虫
二、别名:介壳虫
三、学名:Coccoidea
四、分部地区:分布地区极为广泛,其中以热带、***带地区为多。
五、危害作物:苹果、梨、李、山楂、杏、桃、海棠、山荆子、梅、樱桃、醋栗、核桃、柑橘、茶、榲桴、杨、柳、锻、玫瑰等多种植物。
六、危害方式:刺吸式口器
七、危害症状:蚧壳虫是柑桔、柚子上的一类重要害虫,常见的有红圆蚧、褐圆蚧、康片蚧、矢尖蚧和吹绵蚧等。介壳虫为害叶片、枝条和果实。介壳虫往往是雄性有翅,能飞,雌虫和幼虫一经羽化,终生寄居在枝叶或果实上,造成叶片发黄、枝梢枯萎、树势衰退,且易诱发煤烟病。
八、形态特征:
1、卵:椭圆形,长径0.2~0.3mm。初产淡粉红色,渐变淡黄褐色,孵化前为橘红色。
2、若虫:扁卵圆形,淡黄褐色,体长0.3mm左右。触角5节,腹末端具2根尾毛。两眼间有2个腺孔,分泌棉絮状毛覆盖身体。脱皮后眼、触角、足、尾毛均退化或消失,开始分泌介壳,第1次蜕皮负于介壳上,称壳点。
3、成虫:雌成虫介壳圆形,中央隆起、白色,直径2.0~2.5mm,壳点黄色,位于介壳正面中央稍偏旁。壳下虫体成心脏形,上下偏平,体长约1.0mm,淡黄或橘红色,臀板区深褐色,分节明显,节喙略突出。触角退化成瘤状,其上各生刚毛1条。前气门腺15个,排成半月形群。围阴腺5组均发达。臀板周缘共有4对对分的臀叶,以第一对最发达。雄成虫介壳鸭嘴状,长1.3mm,壳点橘红色,位于端首,其余部分蜡质洁白色,表面有3条纵隆起,末端上下横裂成两层。雄成虫体略呈长纺锤形,长0.6~0.7mm,翅展1.3mm,橙黄色。触角10节,念珠状,上生很多毛。腹部长,末端尖削,端部具1性刺交配器。
九、发生规律:蚧壳虫虫体小,繁殖快,1年繁殖2~7代,虫体被厚厚的蜡质层所包裹,防治非常困难。该虫的为害被列为园林“五小害虫”之首。。
十、防治方法:
1、在自然情况下,介壳虫活动性小,其自身传播扩散能力有限,分布有一定的局限性。但随着生产的发展,花卉交换、调运频繁,人为和远距离传播病虫害的机会日益增多。检疫工作规定花卉不带危险性病虫(含各种繁殖材料)方可运输。如发现病虫,应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加以消灭,防止进一步传播扩散。
2、人工防治:在栽培花卉的过程中,发现有个别枝条或叶片有介壳虫,可用软刷轻轻刷除,或结合修剪,剪去虫枝、虫叶。要求刷净、剪净、集中烧毁,切勿乱扔。
3、药剂防治:
①根据介壳虫的各种发生情况,在若虫盛期喷药。因此时大多数若虫多孵化不久,体表尚未分泌蜡质,介壳更未形成,用药仍易杀死。如用国光必治(40%啶虫毒)1500-2000倍液,或2.5%溴氰菊酯500~600倍液,或5%高效鱼藤精2000~3000倍液体,每5~7天喷一次,连续2~3次。由于若虫孵化期前后延续时间较长,要7天左右喷洒1次,连续喷洒3次。
②在虫体密集成片时,喷药前可用硬毛刷刷除再行喷药,以利药液渗透。
③加强苗木和接穗的检疫,防止扩散蔓延。保护和利用天敌:如捕食吹绵蚧的澳洲瓢虫、大红瓢虫、寄生盾蚧的金黄蚜小蜂、软蚧蚜小蜂、红点唇瓢虫等都是有效天敌,可以用来控制介壳虫的危害,应加以合理的保护和利用。
4、花卉介壳虫的防治 :
①用白酒兑水,比例为1:2 。治虫时浇透盆土的表层。介壳虫在春季室温7 ℃ 时,便开始活动。可在4 月中浇一次,此后每隔半个月左右浇一次,连续4次见效。
② 用食醋(米醋)50 毫升,将小棉球放入醋中浸湿后,用湿棉球在受害的花木茎、叶上轻轻的揩擦,即可将介壳虫揩掉杀灭。此法方便、安全,既能达到除虫目的,又可使被害的叶片重新返绿发亮。
③ 用酒精轻轻地反复擦拭病株,就能把介壳虫除掉,且能除得十分干净、彻底。如用酒精擦拭兰花病叶时,不但能把介壳虫除掉,就是肉眼看不清楚的幼虫,也都彻底杀灭掉,第二年很少发现有介壳虫的为害,此法简便、安全,效果良好。
④用柴油、洗衣粉、水按 10:0.6:6 的比例调成母液,此时母液含60% ,呈牛奶状,用水稀释含油30% 药液后,对米兰、金桔、苏铁上介壳虫仔细喷洒。一周后,介壳虫大部分由原来新鲜橙色变成干瘪状态,说明此法对介壳虫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以上就是耕种帮种植网对蚧壳虫的介绍及防治方法,如您有更好的见解请在下方留言告诉我们。
声明:内容来自农学专业学生供稿,仅作为种植技术推广普及,如有误或侵犯您的利益,可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感谢合作。
耕种帮种植网联系电话18577074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