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盾蚧图片,桑盾蚧长怎么样?桑盾蚧怎么防治,桑盾蚧用什么药最有效?桑盾蚧的危害是什么,有什么症状?桑盾蚧的发生因素有哪些,什么时候发生?以下耕种帮种植网就作简单介绍,供网友们参考。
一、中文名称:桑盾蚧
二、别名:桑白蚧
三、学名:Pseudaulacaspispentagona(Targioni-Tozzetti)
四、分部地区:分布于世界各地。
五、危害作物:桃、苹果、梨、山楂、杏、李、梅、柿、樱桃、茶、核桃、银杏、葡萄、栗、柑橘、枇杷、核桃、酸橙、番木瓜等约120多个属的植物。
六、危害方式:刺吸式口器
七、危害症状:以若虫和雌成虫群集固着于枝干上刺吸危害,严重时叶片与果实上均有分布危害,常密集重叠于枝上,形成凸凹不平。轻者树势衰弱,叶片枯黄,重者枝干或全株死亡。
八、形态特征:
1、成虫:雌体长0.8~1.3mm,宽0.7~1.1mm。淡黄至橘红,臀板区红或红褐色。扁平宽卵圆形,臀板尖削,臀叶3对,中臀叶较大,近三角形且显著骨化,外侧缘具锯齿状缺刻,内侧缘常具1缺刻。第2、3对臀叶均分为大、小2叶,且较小而不显,臀棘发达刺状,管状腺具硬化环,背腺较大,呈4列。阴门周腺5群,前群15~23个,前侧群23~44个,后侧群21~53个。前气门腺平均13个,后气门腺平均4个。介壳灰白或白色,长约2mm左右,脱皮壳橘黄色,位于介壳近中部,介壳常显螺纹。雄体长约0.65mm,橘红,眼黑色,触角念珠状10节。前翅卵形,被细毛,介壳红,长约1.3mm,背面有纵脊3条,壳点黄褐,位于前端。
2、卵:椭圆形,长径0.25~0.30mm,初产浅红,渐变浅黄褐,孵化前为橘红色。
3、若虫:初孵扁椭圆浅黄褐色,眼、足、触角正常,脱皮进入2龄时眼、足、触角及腹末尾毛均退化。
4、雄蛹:橙黄色裸蛹,长约0.65mm。
九、发生规律:此虫在南方1年发生3~5代,在北方2代,各地均以受精雌成虫越冬,翌年树液流动后开始危害。2代区危害至4月下旬开始产卵,4月底5月初为盛期,5月上旬为末期,单雌卵量平均135粒。卵期10天左右,5月上旬开始孵化,5月中旬为盛期,下旬为末期。6月中旬开始羽化,6月下旬为盛期。第2代7月下旬为卵盛期,7月底为卵孵盛期,8月末为羽化盛期。交尾后雄虫死亡,雌虫继续危害至秋后开始越冬。3代区各代若虫发生期:第1代4~5月,第2代6~7月,第3代8~9月。第1代若虫期约45天,第2代约35天。据在山西省太谷县调查,越冬代雌成虫死亡率为1.2%~15.7%,第1代为25.7%。据报道,桑盾蚧褐黄蚜小蜂对该虫的自然寄生率可达35%。
十、防治方法:
1、人工防治:在桑盾蚁越冬休眠期时清理果园,用硬毛刷或细钢刷,刷掉密集在枝干上越冬的雌成虫,结合整形修剪,剪除被蚧虫严重危害的枝条,将过度郁闭的衰弱枝条集中烧毁,可大大降低虫口基数。另外,在第1代若虫发生盛期,趁虫体未分泌蜡质时,同样可以用此类方法进行防治。还可以在树液流动初期,用2~3倍的40%毒死蜱乳油制成药泥,在地面以上至分枝处,刮除老树皮,涂抹一圈(20cm),再用塑料薄膜包裹,可使桑盾蚁在吸食汁液时死亡。
2、化学防治:在1代若蚧孵化盛期,使用48%乐斯本乳油1000倍液,进行一次性防治,不仅效果好,而且对树体安全。用药时要确定最佳的防治时期,仔细观察卵孵化情况,大连地区一般在5月下旬至6月初为卵孵化盛期,即为最佳防治时期,此时大多数若蚧已经孵化,虫体小,抗药力差,身无蜡质,喷药容易达到效果。在喷药过程中一定要保证不留死角,要保证树体上下以及枝干全布采用淋洗式喷雾,并在药液中添加适量的中性洗衣粉,增加药剂的渗透性,以达到更好的防效。
3、保护和利用自然天敌。
以上就是耕种帮种植网对桑盾蚧的介绍及防治方法,如您有更好的见解请在下方留言告诉我们。
声明:内容来自农学专业学生供稿,仅作为种植技术推广普及,如有误或侵犯您的利益,可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感谢合作。
耕种帮种植网联系电话18577074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