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白蚧又名桑盾蚧、桃介壳虫,属同翅目盾蚧科。是南方桑树、桃树、李树的重要害虫,以雌成虫和若虫群集固着在枝干上吸食养分,严重时灰白色的介壳密集重叠,形成枝条表面凹凸不平,树势衰弱,枯枝增多,甚至全株死亡。若不加有效防治,3~5年内可将全园毁灭。除桃、李外,尚可为害梅、杏、桑、茶、柿、枇杷、无花果、杨、柳等多种果树林木。该虫在我国的地域分布很广,从海南、台湾至辽宁,华南、华东、华中、西南多省均有发生。
桑白蚧形态
雌成虫橙黄或橙红色,体扁平卵圆形,长约lmm,腹部分节明显。雌介壳圆形,直径2~2.5mm,略隆起,有螺旋纹,灰白至灰褐色,壳点黄褐色,在介壳中央偏旁。雄成虫橙黄至橙红色,体长0.6~0.7mm,仅有翅1对。雄介壳细长,白色,长约lmm,背面有3条纵脊,壳点橙黄色,位于介壳的前端。卵椭圆形,长径仅0.25~0.3mm。初产时淡粉红色,渐变淡黄褐色,孵化前橙红色。初孵若虫淡黄褐色,扁椭圆形、体长0.3mm左右,可见触角、复眼和足,能爬行,腹末端具尾毛两根,体表有绵毛状物遮盖。脱皮之后眼、触角、足、尾毛均退化或消失,开始分泌蜡质介壳。
桑白蚧发生规律
广东每年发生5代,主要以受精雌虫在寄主上越冬。春天,越冬雌虫开始吸食树液,虫体迅速膨大,体内卵粒逐渐形成,遂产卵在介壳内,每雌产卵50~120余粒。卵期10天左右(夏秋季节卵期4~7天)。若虫孵出后具触角、复眼和胸足,从介壳底下各自爬向合适的处所,以口针插人树皮组织吸食汁液后就固定不再移动,经5~7天开始分泌出白色蜡粉覆盖于体上。雌若虫期2龄,第2次脱皮后变为雌成虫。雄若虫期也为2龄,脱第2次皮后变为“前蛹”,再经脱皮为“蛹”,最后羽化为具翅的雄成虫。但雄成虫寿命仅1天左右,交尾后不久就死亡。
桑白蚧的天敌种类较多,桑白蚁褐黄礙小蜂是寄生性天敌中的优势种,红点唇瓢虫和日本方头甲则是捕食性天敌中的优势种,它们是在自然界中控制桑白蚧的有效天敌。
桑白蚧防治方法
根据桑白蚧虫体结构和为害的特点,应采用人工防治、生物防治与化学防治相结合的综合治理。
1、人工防治。因其介壳较为松弛,可用硬毛刷或细钢丝刷刷除寄主枝干上的虫体。结合整形修剪,剪除被害严重的枝条。
2、化学防治。根据调查测报,抓准在初孵若虫分散爬行期实行药剂防治。推荐使用22.4%螺虫乙酯4000~5000倍液或60g/L乙基多杀菌素1250~2500倍液、45%烯.噻4000~5000倍液、8OOOIU/μ1苏云金杆菌150倍液等。
3、保护利用天敌。田间寄生蜂的自然寄生率比较高,有时可达70%~80%;此外,瓢虫、方头甲、草蛉等的捕食量也很大,均应注意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