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螟属鱗翅目,螟蛾科。别名桑絹野螟。桑螟的寄主植物主要为桑树,是桑树的重要害虫之一。该虫在我国浙江、江苏、四川、安徽、山东、辽宁、吉林、陕西、湖南、湖北、江西、福建、贵州、台湾等省均有发生和为害。以其幼虫为害,夏秋季时幼虫吐丝缀叶成卷叶或叠叶,幼虫隐藏其中咀食叶肉,残留叶脉和上表皮,形成透明的灰褐色薄膜,后破裂成孔,称“开天窗"。其排泄物污染叶片,发生严重时,造成果桑产量下降,质量变劣。
桑螟形态
成虫体长10mm,翅展20mm,体茶褐色,被有白色鱗毛,呈絹丝闪光,头小,两侧具白毛,复眼大,黑色,卵圆形,触角灰A色鞭状。胸背中间暗色,前后翅白色带紫色反光,前翅具浅茶褐色横带5条,中间1条下方生1白色圆孔,孔内有1褐点。后翅沿外缘具宽阔的茶褐色带。
卵:长0.7mm,扁圆形,浅绿色,表面具蜡质。
末龄幼虫:体长24mm,头浅赭色,胸腹部浅绿色,背线深绿色,胸部各节有黑色***,***上生刚毛1~2根。
蛹:长11.0mm,长纺锤形,黄褐色。胸背中央具隆起纵脊,末端生细长钩刺8根。
桑螟发生规律
桑螟在浙江、江苏、四川年发生4~5代,均以老熟幼虫在树干裂缝、蛆孔等处越冬。翌年春天化蛹,各龄幼虫盛发期分别为6月下旬、7月下旬、8月下旬,第3代为害重,老熟幼虫于9月下旬至10月上旬蛰伏越冬;四代区各代幼虫发生盛期为6月中旬、7月中旬、8月中旬、9月中旬,其中,以4代为害最重。成虫有趋光性,把卵产在梢端叶背,常2~3粒沿叶脉产在一起。卵期28天,幼虫期12~19天,蛹期5~27天。夏、秋季多湿利于虫卵孵化,为害重,群众有“秋后三朝雾、容易生油虫”的农谚。天敌有广赤眼蜂、松毛虫赤眼蜂、守子茧蜂等。
桑螟防治方法
1、用束草或堆草诱集越冬老熟幼虫。
2、秋、冬季及时捕杀落叶、裂缝或建筑物附近的越冬幼虫,夏季及时捕杀初孵幼虫,必要时摘除受害叶。
3、安置黑光灯诱杀成虫。
4、药剂防治。浙江、江苏四代发生区,要注意防治第4代。在幼虫2龄末期尚未卷叶前喷洒10%呋喃
虫酰肼750倍液或1%甲氨基阿维素菌1500倍液、1.8%阿维菌素1000~1500倍液、20%氯虫苯甲酰胺5000倍液等。
5、受害重的蚕区应在晚秋蚕后喷洒20%氰戊菊酯乳油或8000IU/μ丨苏云金杆菌150倍液,进行多种害虫的普治效果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