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毛虫属鱗翅目,毒蛾科,别名黄尾白毒蛾、桑褐斑盗毒蛾、桑金毛虫、狗毛虫等。
桑毛虫是世界性害虫。在中国,北起黑龙江伊春,南至广东、台湾,均有分布。越冬幼虫剥食桑枝冬芽,常整株吃光,影响桑葚采收和春蚕饲料。其毒毛接触蚕体,引起桑毛虫螫伤症。除桑以外,也食害桃、李、苹果、梨、梅、杏、枫杨、白杨等多种果树和林木。
桑毛虫形态
成虫体长18mm。前翅内缘近臀角处有黑褐色斑纹,雄成虫在前翅内缘近基部尚有一黑褐色斑,后翅均无纹,雌虫腹部末端还具较长的黄色毛丛。卵遍圆形,中央略凹入。卵块带状或不规则形,上覆黄色体长。1龄幼虫灰褐色,2龄出现彩色和黄毛。前胸背面有两对黑暗色纵纹,两侧各有一红色大毛瘤。自胸部第2节起各节均有黑色亚背线突起。蛹体长约9~11.5mm,圆筒形,粗短,黄褐色,胸腹各节有幼虫期毛瘤遗迹,臀棘较长,茧土黄色,长椭圆形,茧层疏薄,夹杂有体上的毒毛。
桑毛虫发生规律
桑毛虫在江苏、浙江一年发生3代,间有不完全的4代;以幼虫越冬。自2龄开始体上长出毒毛,随龄期增长,毒毛增多。幼虫老熟后,一般在叶背、树干裂隙处近主干地面结茧化蛹。初结的茧疏松,随气温下降,不断吐丝加厚,并把体毛脱下加在茧上。
桑毛虫防治方法
1、冬季清洁枯枝落叶及枝杈和树干裂缝等处越冬虫茧。
2、9-10月在主干及大枝杈上束草,诱集幼虫于草团内越冬,入冬后及时将草团取下烧毁。
3、产卵和幼虫发生期间要注意检查,发现卵块和幼虫时及时摘除消灭。
4、药剂防治应掌握在幼虫孵化初期,用0.5%印楝素1500~2500倍液或20%氯虫苯甲酰胺5000倍液、8000IU/μl苏云金杆菌150倍液。
5、成虫发生期间用黑光灯诱杀。
6、桑毛虫天敌较多,卵期有桑毛虫黑卵蜂,幼虫期有桑毛虫绒茧蜂,蛹期有桑毛虫寄生蝇和大角啮小蜂等,都可加以保护和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