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生锈病症状
花生锈病在各个生育阶段都可发生,但以结荚期后发病严重。病菌主要侵染花生叶片,亦可危害叶柄、托叶、茎秆、果柄和荚果。叶片的背面初生针头大疹状白斑,叶面呈现黄色小点,以后叶背病斑变淡黄色,圆形,随着病斑扩大,病部突起呈黄褐色,表皮破裂,露出铁锈色的粉末,即夏孢子堆和夏孢子,病斑周围有一狭窄的黄晕。夏孢子堆直径0.3~0.6mm。一般底叶首先发病,然后向顶部叶片扩展;叶片密布夏孢子堆后,很快变黄枯干。病株较矮小,形成发病中心,提早落叶枯死。收获时果柄易断、落果;严重发病田后期,叶、茎秆干枯,呈火灼状;托叶上的夏孢子堆稍大,叶柄、茎和果柄上的夏孢子堆椭圆形,长1~2mm;果壳上的夏孢子堆圆形或不规则形,直径1~2mm,但夏孢子数量较少。
花生锈病防治方法
1、选育和种植抗病、耐病品种种植抗(耐)病丰产品种如商研9658、花育16等,今后尚需加强抗病育种工作。
2、栽培措施改良土壤;少施
氮肥,增施
磷肥;高畦深沟,降低田间湿度;因地制宜调节播种期。
3、减少菌源秋花生采收后,清除落粒自生苗1~2次;秋花生病株堆沤肥,室内病株在春播前用完。
4、药剂防治病害发生初期可喷施25%
三唑酮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12.5%
烯唑醇可湿性粉剂1000~2000倍液、25%丙环唑乳油500~1000倍液、10%
苯醚甲环唑水分散剂2000倍液,喷药时加人0.2%展着剂有增效作用。每隔10天左右喷1次,连喷3~4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