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要选择优良品种,选择抗病、高产同时又具有较好商品性,如皮薄、粒大、易煮、口感好等的品种。其次要选择好茬口。绿豆生长期短,可以与其他作物(玉米、高粱、谷子等)间作。绿豆不能连作,连作的病虫害较多,另外由于有害微生物聚集较多影响绿豆根瘤菌的正常发育,从而影响绿豆的生长。绿豆是豆科作物,长有根瘤菌,能够肥地,因此,适合作为禾本科作物的前茬,利于禾本科作物生长,可以和禾本科作物进行轮作。绿豆也不能以白菜为前茬,不利于绿豆生长。再次要选择好播种期。绿豆要适期早播,这是获得高产的关键。在满足绿豆生长温度的前提下要尽量早播。绿豆的出苗和生长适温是15℃——18℃,开花结果期的温度一般在18℃——20℃。最后要合理密植。绿豆的播种密度由绿豆的品种特性、土壤的肥力、种植条件决定。晚熟品种宜稀植、早熟品种宜密植;直立型品种适当密植、蔓生型品种适当稀植;土壤肥力好的地块适宜稀植、肥力差的地块适宜密植;种植条件好的地块宜稀植、种植条件差的地块宜密植。
田间管理
1. 镇压
播种后要及时镇压,尤其对于墒情不好的地块,要及时镇压,使种子和土壤密切接触,以提供种子足够水分,保证绿豆出苗率及尽早出苗。
2. 补苗
播种后,及时查看,当绿豆大部分都已经出苗后,发现缺苗的地方,及时补种或补栽,要在7天内完成。
3. 间苗、定苗
及时间苗、定苗利于幼苗生长,避免多余的幼苗争夺养分。间苗、定苗要尽早,在2叶1心时将疙瘩苗除掉,在4叶时进行根据最终绿豆的株行距进行定苗,将多余的幼苗去除,间苗首先去除弱苗、病苗、小苗,将壮苗留下,同时可结合除草。一般实行单株留苗。
4. 中耕除草
中耕除草是一项促进绿豆增产的关键措施。一般在绿豆整个生育期进行3次中耕除草。第一次结合间苗进行,在绿豆第一片复叶展开时进行,这次要浅一些,以避免伤害幼根;第二次结合定苗进行,在绿豆第二片复叶展开后进行,这次要深一些;第三次则在分枝期进行,这次要进行封根培土,这一次可以浅一些。中耕除草,既可以避免杂草影响绿豆生长,又可以防止土壤板结、疏松土壤、提高地温,利于绿豆生长。
5. 水分管理
绿豆是需水较多的作物,同时绿豆又不耐涝。因此,要根据绿豆不同生长期对水分的需求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水分管理,例如:绿豆的苗期对水分需求量不大,可以少浇水;结荚期是绿豆需水的高峰期,要加大水量的供给;如果降雨较多,要根据绿豆的生长期进行适当的排水,避免造成水淹伤害,使得绿豆根系受损,影响产量。
病虫害防治
绿豆的结荚期是绿豆病虫害发生高发期,因此,进入结荚期后要经常查看绿豆生长情况,发现病虫害及时防治。危害绿豆的害虫主要有潜叶蝇、甜菜夜蛾等。潜叶蝇的防治可以使用20%阿维·杀单微乳剂,每亩用45——60克20%阿维·杀单微乳剂1500——2000倍液进行喷施,每隔5——10天喷施1次,喷2——3次即可。甜菜夜蛾的防治可以使用5%
氯氰菊酯,每亩用35——45毫升5%
氯氰菊酯1000倍液进行喷施,隔10天再喷施1次。
绿豆的主要病害有根腐病和叶斑病。一是要预防这些病害的发生,通过科学合理的种植方式和田间管理方法预防这些病害的发生,主要包括:选择抗病品种,合理轮作,精细整地;二是如果发现这些病害发生,要及时进行化学防治,根腐病和叶斑病的防治药剂基本相同。在发病的初期阶段,可以使用
多菌灵进行防治,用量为每亩80——90克
多菌灵1000倍液进行喷施,每隔7——10天喷施1次,喷2——3次即可。
适时收获
绿豆成熟时间一般不一致,小面积种植地块要根据情况及时采摘,大面积种植地块则可根据全田2/3的荚果变成褐黑色时进行一次性采收。采摘绿豆宜在早晨露水未干或傍晚时间进行,以避免中午高温采摘造成荚果开裂。采收的豆荚经过晾晒、脱粒、清选后即可进行储存或出售。
声明:内容来自农学专业学生供稿,仅作为种植技术推广普及,如有误或侵犯您的利益,可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感谢合作。
耕种帮种植网联系电话18577074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