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氧氟草醚是1974年美国罗门—哈斯公司(Rohm and Haas Co.)首先开发。为芽前、芽后使用的选择性触杀型二苯醚类
除草剂。商品名果尔、Goal。
乙氧氟草醚理化性质
乙氧氟草醚原药有效成分含量为70~80%,黄色至红褐色,半固体,密度1.49(25℃),沸点250~300℃,70%的原药熔点为59~78℃,80%的原药熔点为68~83℃,闪点大于93.33℃(闭式),25℃时蒸气压为0.27×10-3帕,在常温下几乎不溶于水(25℃时在水中的溶解度小于1毫克/升),在丙酮、乙醇、二甲苯中的溶解度大于50%,在异丙叉丙酮、二氯乙烯中溶解度大于40%,容易光解。乙氧氟草醚属低毒,原药大鼠急性经口LD50大于5000毫克/千克,兔急性经皮LD50大于10000毫克/千克。大鼠急性吸入LC50大于213毫克/升,对皮肤有轻度刺激作用,对眼睛有中度刺激作用,但在短期内即可消失,在试验剂量内对动物未见致畸、致突变、致癌作用。在三代繁殖试验和迟发性神经毒性试验中未见异常。对鱼类及某些水生生物高毒,96小时蓝鳃鱼LC50为0.2毫克/升,虹鳟鱼LC50为0.26毫克/升,鲇鱼LC50为0.4毫克/升,河蚶为3.20毫克/升。对蜜蜂毒性较低,急性经口LD50为25.381微克/只。对鸟类低毒,鹌鹑LD50大于5000毫克/千克;野鸭用100毫克/千克喂养未见有毒害作用。
乙氧氟草醚作用机制
乙氧氟草醚是芽前或早期芽后处理
除草剂,主要通过胚芽鞘、中胚轴进入植物体内,根部吸收较少。在植物体内引起植物毒性的确切机制还不十分清楚,已经知道氧化氟分子在线粒体内引起、产生有毒的氧基原子团,不饱和细胞膜类脂物的过氧化反应,引起细胞内含物外渗。在有光的情况下,发挥杀草作用。在水稻移栽田施用,均系利用稻苗与杂草在生育期的差异,稻苗5叶、20厘米高,而杂草初萌发,移栽稻苗后4~6天施药时稗草0.5~1.5叶期,其他杂草尚未出土,一般对水稻安全,但在药液与稻株表面接触时,产生褐斑或脚叶早枯,这一症状并不影响稻苗生长发育,很快恢复正常。在水田施用后,由于水溶性极低,移动性较小,吸附于0~3厘米表土层中,不易垂直向下移动。被土壤微生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在土壤中半衰期30天左右。
乙氧氟草醚使用方法
乙氧氟草醚适用于水稻、甘蔗、大豆、花生、棉花、森林苗圃、葡萄、果树、玉米等作物地防除一年生阔叶杂草、莎草科及禾本科杂草。水稻移栽田适用于秧龄30天以上,苗高20厘米以上的一季中稻和双季晚稻移栽后4~6天,稗草芽期至1.5叶期,每公顷用有效成分35~54克,药土法均匀撒施,稻田水层3~5厘米,保持5~7天。可与
苄嘧磺隆、丁草胺等
除草剂各减半混用,扩大杀草谱,提高水稻安全性。陆稻、大豆、花生、甘蔗、棉花、针叶苗圃、某些蔬菜等旱地作物掌握在播后苗前,每公顷用有效成分108~180克,杂草萌发出土前施药。葡萄、果树、茶、桑园、幼林抚育,使用低压喷雾器进行喷雾土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