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烂铃给农民的经济效益带来相当大的损失,棉花进入结铃期,常发生烂铃现象,不仅影响棉花产量同时降低棉花品质。因此及时采取综合措施防治烂铃就成为实现棉花高产优质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
1.首先我们要搞清楚烂铃发生的原因
气候因素。这是引起棉花烂铃的主要原因。7-9月份降雨较多,高温高湿,田间湿度大,有利于病菌的繁殖传播,严重影响棉铃的正常开裂,铃内积水,病菌容易传播侵入,加重烂铃发生。
管理因素。偏施氮肥造成棉株疯长、密度过大、管理粗放的棉田,田间湿度大,通风透光不良,有利于病菌的繁殖侵入,烂铃发生偏重。在棉花生长期可喷施一些植物生长调节剂调节生长,例如芸苔素、赤霉素等。
病害。引起烂铃的病害有两大类:一是病菌直接侵染健康无伤的棉铃,如疫病、炭疽病、角斑病等。二是侵染已受害的棉铃而引起棉铃病害的发生,如红腐病、红粉病、软腐病等。
虫害。由于虫害发生严重,造成棉铃受伤,有利于病菌的侵入,传播和繁殖,导致烂铃的发生。
2.烂铃综合防治技术
加强管理,合理施肥。棉田应控氮增磷补钾,既能防止棉株生长过旺,又能提高棉株抗病力、防早衰。追施氮肥最好添加黄腐酸盐的复合肥,并配合叶面施肥,如用2%的尿素和0.2%的磷酸二氢钾混合液或其它叶面肥喷施。棉花花铃期正值雨季,一般不需灌溉,但多雨时要及时排水散湿。也可使用30%恶霉灵水剂防治棉花死苗烂根、烂铃病的发生。
精细整枝,及时化控。在7月中下旬,要及时整枝打杈,打空枝、摘顶心、去下部老叶,增加棉田通风透气,降低湿度,减少烂铃发生。本着适量多次、前轻后重的原则,在蕾期、初花期、花铃期喷施缩节安,控制棉花旺长,协调肥水管理,促早熟,也是预防锦花烂铃发生的有效措施之一。
及早采摘烂铃。在烂铃发生期间及时深入田间仔细查看,发现烂斑铃及虫蛀大铃,随时采摘后抢晴天晾晒。将采摘下的棉铃用1%乙烯利溶液浸蘸后再晾晒,能促进棉铃迅速开裂,改善纤维品质。及时采摘烂铃,既可大大减少损失,又能防止烂铃病害传播危害。
加强病虫害防治。棉花烂铃中60%以上是由病虫害引起的,可喷施杀虫剂,重点防治棉铃虫、红铃虫等钻蛀性害虫,以减少伤口,避免病菌侵染;喷施多菌灵、甲基托布津、代森锰锌等杀菌剂,防治红腐病、红粉病、黑果病、疫病等,减少病菌侵入、传播和繁殖的机会,减轻烂铃发生
声明:内容来自农学专业学生供稿,仅作为种植技术推广普及,如有误或侵犯您的利益,可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感谢合作。
耕种帮种植网联系电话18577074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