属于环己烯酮
除草剂品种有禾草灭、稀禾定、
烯草酮、环烯定等,为防治阔叶作物田中禾本科杂草的茎叶处理
除草剂。
除草剂品种特点(环己烯酮除草剂作用原理)" alt="环己烯酮除草剂品种特点(环己烯酮除草剂作用原理)">
除草剂品种特点(环己烯酮除草剂作用原理)" alt="环己烯酮除草剂品种特点(环己烯酮除草剂作用原理)"> ①防治禾本科杂草特效,使用时期幅度较宽,从杂草苗期至分蘖期使用均有效;
②被杂草茎叶迅速吸收并在体内传导,故喷药后降雨对药效无影响;
③主要抑制禾本科植物的分生组织,使生长受抑制而死亡;
④对双子叶植物高度安全,超过正常用量数倍对作物也无害;
⑤在土壤中易分解,持效期很短,对后茬作物无影响。
1、作用机制:环己烯酮类
除草剂通过根、茎、叶被植物吸收,经韧皮部迅速向分生组织传导、抑制分生组织活性,造成核酸团聚、细胞分布异常,由于抑制细胞板与细胞壁形成导致形成双核细胞;在一些细胞中,子核与细胞纵轴改变方向,核不能向极迁移,最终造成细胞坏死。此类
除草剂显著抑制乙酰—辅酶A羧化酶(Accase)的活性,此种酶是脂肪酸生物合成中第1个关键反应中的酶,所以,环己烯酮
除草剂是通过对脂类代谢的抑制而造成杂草死亡的。
2、选择性原理:进入分生组织区的药剂数量及其在植物体内代谢作用速度差异,是不同种植物对环己烯酮
除草剂敏感性不同的原因。例如,用稀禾定进行茎叶处理后8天,大部分药剂被狗牙根及假高粱吸收,所吸收的药剂中有30%以上从被处理部位传导至植株其他部位,其中约10%传导至根部。但在大豆植株内向根传导的数量很少,药剂进入豌豆根尖分生组织中的数量也比玉米显著少;实际上,抗药性植物吸收药剂后,在体内迅速代谢,形成极性产物,从而使活性丧失。
3、在土壤中降解:此类
除草剂对光热不稳定,禾草灭被空气中CO2或植物与土壤成分所中和而形成游离化合物—酮型禾草灭,然后转变为甲基二酮环己烷羧酸酯,这种过程是在日光作用下,在土壤及植物中发生的。禾草灭在土壤中转变为两种恶唑衍生物。这些衍生物被土壤微生物迅速降解并释放出CO2。稀禾定在土壤中也迅速降解,其主要降解产物是亚砜化合物。在酸性土壤中,稀禾定迅速降解并形成此种降解产物,而在碱性土壤中降解缓慢。
除草剂品种特点(环己烯酮除草剂作用原理)" alt="环己烯酮除草剂品种特点(环己烯酮除草剂作用原理)">
除草剂品种特点(环己烯酮除草剂作用原理)" alt="环己烯酮除草剂品种特点(环己烯酮除草剂作用原理)"> 环己烯酮
除草剂品种均作茎叶处理剂,能有效防治禾本科杂草,对所有阔叶杂草及莎草属杂草无效,对双子叶作物高度安全,适用于大豆、花生、油菜、亚麻、甜菜、棉花、烟草及各种蔬菜与果树。Tralkoxydim还能安全地用于小麦与大麦地,彻底防治分蘖末以前的野燕麦及其他禾本科杂草。
此类
除草剂的用药量及使用时期以杂草生育期为依据,如在一年生禾本科杂草1~4叶期处理,禾草灭每公顷用量0.70~1.2千克,在1~2个分蘖期处理,用量为1.2~1.5千克;稀禾定活性显著高于禾草灭,在大豆1~3片复叶期、杂草2~4叶期应用,每公顷用量0.2~0.3千克;3~4片复叶期、杂草4~7叶期用量为0.3~0.5千克。Tralkoxydim的用量为0.2~0.35千克,
烯草酮为0.084~0.14千克,环烯定为0.1~0.2千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