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霉病是草莓露地和保护地栽培最主要的病害,该病主要危害果实,其次花瓣、花萼、果梗、叶片及叶柄均可感染。果实发病常在近成熟期,病发初期,受害部位出现黄褐色小斑,呈油浸状,随后扩展至边缘棕褐色,中央暗褐色病斑,且病斑周围具有明显的油渍状,最后全果变软腐烂。病部表面密生灰色霉层,湿度高时,长出白色絮状菌丝。花、叶、茎受害后,患处呈褐色至深褐色油渍状,严重时受害部位腐烂,病部也会产生白色絮状菌丝。病原菌在受害植物组织中越冬,孢子广泛飞散于空气中传播,在阴雨连绵、灌水过多、地膜上积水、畦上覆盖稻草、种植密度过大、生长过于繁茂等持续多湿环境中,容易导致该病的发生。防治方法主要有:
农业防治
①秋季清除园田内的枯枝落叶及病残株,集中烧毁,减少越冬病原。
②选择地势高燥、通风良好的地块种植。
③合理密植,避免氮肥过多,防止植株过度繁茂。
④及时清除老、病、枯叶、病果,集中烧毁。
⑤保护地栽培中采用地膜覆盖,降低棚室内温度,并注意经常通风。
药剂防治
①蕾期前用50%的速克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50%的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喷雾。
②开花前用1∶1∶160波尔多液预防,喷时加入展着剂。
生物防治每亩每次用木霉菌可湿性粉剂200~300克加水稀释200~300倍液。每亩用稀释药剂60公斤进行喷雾,于发病初期开始喷药,每隔7天喷一次药,连续喷3次。
声明:内容来自农学专业学生供稿,仅作为种植技术推广普及,如有误或侵犯您的利益,可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感谢合作。
耕种帮种植网联系电话18577074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