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2-20 19:22 作者:李先生
黄瓜白粉病菌(Erysiphe cichoracearum)属子囊菌亚门瓜类单丝壳白粉菌,又称白毛病、白霉病,具有分布广、潜伏期短、流行性强、传播快的特点,在全国各地都有发生,是黄瓜栽培中常见病害之一。黄瓜白粉病苗期至成株期均可发生,主要为害叶片,其次是叶柄和茎,很少为害果实。发病初期叶片正背面出现白色近圆形的霉斑,后期病斑面积不断扩大,常常连成一片,边缘界限不明显。发病严重时,整个叶面褪绿,布满白粉,主要阻碍叶片的光合作用,对黄瓜后期生长造成严重的影响,从而引起黄瓜减产和品质下降。一般发病年份减产在10%左右,流行年份减产在20%~40%。近年来,白粉病有加重趋势,在感病品种上其为害程度甚至超过霜霉病,是制约黄瓜高产稳产的重要因素之一。
目前,除选用抗病品种和加强田间管理外,化学药剂仍是病害防治的主要手段,在保护地栽培条件下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市场上主要使用三唑类和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防治黄瓜白粉病。虽然三唑类杀菌剂对白粉病防效较好,但可能对植株的生长产生不良影响,其使用受到一定的限制。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对植株较为安全,但由于其作用位点相对单一,病原菌极易产生抗药性,从而导致防治效果下降。但黄瓜白粉病病菌已对苯并咪唑类、甾醇生物合成抑制剂类、有机磷类、羟基嘧啶类、甲氧基丙烯酸酯类和苯氧基喹啉类6类杀菌剂产生抗药性。寻找新型农药或使用生物农药成为新的防治策略导向。文中选用7种防治黄瓜白粉病的常用农药,包括3种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单剂制剂、2种三唑类杀菌剂单剂制剂、1种复配制剂和1种生物制剂,评价各药剂对黄瓜白粉病的防治效果及对作物的安全性,为植保应用和产品开发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试验在绍兴绿岛蔬菜基地进行,采用大棚设施栽培。试验对象为黄瓜白粉病,供试黄瓜品种为津优35。供试药剂及试验设计见表1,分级标准见表2。
表 1 供试药剂信息及试验设计
处理
药剂名称
用量/(g·hm-2)
生产厂家
T1
250 g/L嘧菌酯SC
900
先正达南通作物保护有限公司
T2
250 g/L吡唑醚菌酯EC
600
巴斯夫植物保护(江苏)有限公司
T3
50%醚菌酯WG
300
巴斯夫欧洲公司
T4
10%苯醚甲环唑WG
1 200
先正达南通作物保护有限公司
T5
430 g/L戊唑醇SC
270
拜耳股份公司
T6
43%氟菌·肟菌酯SC
225
拜耳股份公司
T7
80 亿CFU/mL枯草芽孢杆菌SC
9 000
江西禾益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CK
清水
/
/
表 2 分级方法及分级标准
等级
分级标准
等级
分级标准
0级
无病斑
5级
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11%~20%
1级
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5%以下
7级
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21%~40%
3级
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6%~10%
9级
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40%以上
2 结果与分析
由表3可知,7种药剂对黄瓜白粉病均有一定防效,其中T6防效最好。第一次药后7 d,T6防效显著优于除T5外的其他处理,而第2次药后7 d,T6防效显著优于其他所有处理组。总体上,三唑类杀菌剂(T4、T5)对黄瓜白粉病的防效优于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T1、T2、T3),但同类杀菌剂处理间防效无显著性差异。试验过程中均未发现药剂处理对黄瓜生长造成不良影响,说明在本试验剂量范围内使用对黄瓜安全。
表 3 不同杀菌剂对黄瓜白粉病的防效
处理
第1次药后7 d
第2次药后7 d
病情指数
防效/%
病情指数
防效/%
T1
7.0
72.3 c
7.5
75.7 cd
T2
7.4
71.1 c
8.1
73.7 cde
T3
7.5
70.3 cd
8.5
72.4 de
T4
6.1
75.4 bc
6.8
78.1 bc
T5
5.4
78.6 ab
5.6
81.6 b
T6
4.2
83.4 a
3.5
88.5 a
T7
8.7
65.4 d
9.2
70.4 e
CK
25.3
/
30.9
/
注:同列无相同小写字母表示组间差异显著(P<0.05)。
3 小结与讨论
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7种杀菌剂对黄瓜白粉病均有一定的防治效果,效果从高到低依次为43%氟菌·肟菌酯SC、430 g/L戊唑醇SC、10%苯醚甲环唑WG、250 g/L嘧菌酯SC、250 g/L吡唑醚菌酯EC、50%醚菌酯WG和80亿CFU/mL枯草芽孢杆菌SC。总体而言,复配药剂43%氟菌·肟菌酯SC的防效最好,三唑类和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防效分别位列第二、三位,生物制剂杀菌剂防效最差,但仍在65%以上。在实际生产中,可优先选择43%氟菌·肟菌酯SC等复配制剂及三唑类等杀菌剂来防治黄瓜白粉病。
黄瓜白粉病病原群体的潜在适应力较强,长期连续使用单一作用位点的杀菌剂会促使病原菌形成抗性群体,导致防效大幅降低。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作为高效杀菌剂,广泛用于多种作物4大菌纲病害的防治,然而由于其作用位点单一,作为单剂使用时抗药性问题十分突出,杀菌剂抗性行动委员会(FRAC)已将其抗性归类为“高风险”。治理病原菌抗药性的有效措施之一是将单一位点杀菌剂与非交互抗性杀菌剂复配或交替使用。
本试验筛选的高效杀菌剂43%氟菌·肟菌酯SC为氟吡菌酰胺(吡啶乙基苯甲酰胺类)和肟菌酯(甲氧基丙烯酸酯类)复配制剂,2种有效成分均为呼吸链抑制剂,但作用位点不同,故抗性风险较低。其他田间药效试验结果显示,该药剂杀菌谱广,对黄瓜白粉病和灰霉病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具有良好的推广应用价值。另外,三唑类杀菌剂430 g/L戊唑醇SC和10%苯醚甲环唑WG也对黄瓜白粉病表现出较高的防效,但在生产中仍需注意药剂用量,避免单一药剂的连续使用,以延缓黄瓜白粉病病原菌抗药性的产生。
声明:内容来自农学专业学生供稿,仅作为种植技术推广普及,如有误或侵犯您的利益,可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感谢合作。
耕种帮种植网联系电话18577074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