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青枯病又称细菌性枯萎病或褐腐病,传播迅速,严重时甚至造成绝收,给农户带来重大经济损失。
一、症状
青枯病是一种维管束病害,在马铃薯整个生长期都可发生。但幼芽萌动和苗期不表现症状或症状不明显。在现蕾开花期症状明显,特别是在温暖潮湿、雨水充沛的环境下发病严重。
马铃薯感病后,病株稍矮缩,叶片浅绿或苍绿,下部叶片先萎蔫后全株下垂,开始早晚恢复,持续4-5天后,全株茎叶全部萎蔫死亡,但仍保持青绿色,叶片不凋落,叶脉变褐,茎出现褐色条纹,横剖可见维管束变褐,湿度大时,切面有菌液溢出。块茎染病后,发病轻的不明显,发病重的脐部呈灰褐色水浸状,切开薯块,维管束圈变褐,挤压时溢出白色粘液,但皮肉不从维管束处分离,严重时外皮龟裂,髓部溃烂如泥。
二、发生规律:
马铃薯青枯病是一种细菌引起的病害。病菌随病残组织在土壤中或病薯块上越冬,病菌通过灌溉水或雨水传播,从茎基部或根部伤口侵入,是典型维管束病害。一般酸性土发病重。土壤含水量高、连阴雨或大雨后转晴气温急剧升高发病重
三、防治方法
青枯病是一种能导致马铃薯整株枯萎而死亡的细菌性病害,目前还未发现防治青枯病的有效药剂,主要还是以农业防治为主。⑴选用无病品种,选用健康小整薯播种能提高抗病性。带病种薯是青枯菌远距离传播的途径,病薯栽下后随着温湿度适宜而发病。块茎上的青枯菌可随雨水、灌溉水进入土壤中并长期存活,导致下季马铃薯受侵染,因此要坚决杜绝带病种薯。⑵轮作,与非茄科作物3-4年的轮作,特别与禾本科作物水稻轮作效果最好,因青枯菌喜长期浸水。⑶加强管理,选土层深厚、透气性好的沙壤土或壤土,施入腐熟有机肥和
钾肥,控制土壤含水量。种薯播种前杀菌消毒和催芽,大薯切块后用
杀菌剂和草木灰拌种杀菌。播种前对种薯进行催芽以淘汰出芽缓慢细弱的病薯以减少发病。田间中耕不要伤根,发现病株及时连株带薯和穴土全部消除,远离薯田,对病穴进行消毒,防止病害传染。⑷药剂防治,发病初期选用72%农用链霉素2500-5000倍液或用1:1:240倍
波尔多液喷雾,也可用消菌灵1200倍液、铜制剂灌根,每隔7-10天施药1次,对延缓病害的发生有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