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我市梅雨期间过程性降水、短时降水强度大,上周末出梅入伏后气温上升快,这种高湿高温天气易诱发香沙芋疫病发生。目前,在部分乡镇,少量香沙芋已出现了疫病早期症状。疫病蔓延会给香沙芋的生长发育造成严重的影响,因此应及早防治,控制病害继续蔓延。
香沙芋疫病由鞭毛菌亚门真菌芋疫霉属病菌侵染引起,病害的发生和蔓延与降雨量和降雨天数密切相关,并由风雨传播进行重复侵染。本病主要为害叶片和球茎。叶片上初生的病斑为黄褐色斑点,后扩大融合成圆形或规则形的大斑,病斑有明显的同心轮纹,湿度大时,斑面可见一薄层白色霉状物,为病菌的孢子梗和孢子囊。在坏死组织分泌有黄色至淡褐色液滴,后期病斑多从中央F·B成裂孔,严重受害的叶片仅残留叶脉呈破伞状,地下球茎受害,可致部分组织变褐腐烂。
在香沙芋疫病发生早期,可采取以下防治方法:
加强田间管理:一般在种植地低洼渍水、偏施
氮肥、过度密植或长势过旺,会引起疫病的严重发生。因此需合理施肥,施足腐熟的有机肥,增施磷、
钾肥;清沟理墒,排除田间积水,降低田间湿度;合理密植,改善田间通风透光条件;及时摘除病叶,减少菌源。
药剂防治:在发病初期每亩可用25%
甲霜灵可湿性粉剂600~700倍液、65%
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一600倍液或75%
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喷雾防治。每隔7~10天喷1次,连续喷施3~4次,效果明显,并可同时防治F·B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