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潜蝇是重要的食叶性害虫,主要为害葫芦科、豆科,伞形叶、菊科、十字花科、茄科、百合科等作物。
一、形态与为害
成虫为小型的蝇,体长约1.7―2.3mm,头部中黄色,复眼红褐色,翅一对,透明,有紫色光泽,幼虫蛆形,长圆筒形,体表光滑,初孵化乳白色,取食后渐变黄白色或橘黄色。若熟幼虫2.3-3mm,无足。斑潜蝇成虫用产卵器刺伤叶片产卵于叶表皮下,幼虫在叶片上表皮下蛀食叶肉组织,形成极明显的蛇形潜道,严重时虫道布满叶面,使叶片功能丧失,最后干枯。
二、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收获后及时清理残枝落叶,深埋或烧毁;铲除田间周围杂草;及时摘除虫害叶片烧毁或深埋;在夏季7月份深翻,暴晒土壤,10天左右后,每亩撒碳酸氢氨15kg并闷水再暴晒,日光温室可以扣棚效果很好,可以杀死90%的虫卵。
2、物理防治,黄板诱杀。在行间或株间,高出植株顶部设置黄板30―40块/667平方米,当黄板粘满害虫,再重涂一层机油或更换黄板,7―10天重换1次。
3、化学防治。低龄幼虫期叶面喷药防治,药剂可选用可选用52.25%农地乐乳油,或48%
毒死蜱乳油,或0.9%爱福丁乳油 和4.5%高效氯氢菊酯,或1.8%阿维菌素乳油2000倍液等,隔5―7天喷1次,连喷2次,效果好;产卵盛期和卵孵化期,在8:00―11:00,选用1.8%阿维菌素乳油2000倍液,或2.5%级杀死乳油2000倍液,或20%氰戊菊酯3000倍液,上述药物之一或交潜使用,5―7天1次,连喷2―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