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种帮种植技术 农资信息

水果种植技术蔬菜种植技术害虫大全
药材种植技术粮油种植技术杂草大全
频道分类 : 农业信息 有机农业 农业种植技术 粮油种植 蔬菜种植 水果种植 药材种植 杂草图谱 害虫图谱 肥料知识 农药知识 咨询解答 农业知识 栽培技术

高粱矮花叶病

2017-12-11 10:54 作者:李先生  

简 介

英文名:Sorghumredstripe
异名:高粱红条病
简介:高粱矮花叶病是近年来在生产上危害很大、迅速蔓延的一种病毒病害。该病近年在河北、辽宁、京津地区蔓延迅速,且有日趋严重之势,生产上应予以注意。

图 例

详细资料
为害症状
[为害症状]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生,后期发生较重。田间症状分花叶型、坏死型和 混合型3种。花叶型受害叶呈条状褪色,与正常组织黄绿分明,沿侧脉向上扩展,出现褪绿的小条点,后发展成条斑或成断续的虚线条状。后随病斑扩展,病叶呈淡绿色,夹杂有深绿色的条点或斑块,一般不变红,形成斑驳花叶。坏死型上述条纹变红即成为红条,褪绿斑变红或红条融合即出现红叶。红条部分最后失水坏死。有些品种心叶变黄,后变成紫红色或红色卷曲。有的品种心叶未见显症,仅下部叶片先变紫色或部分失绿,部分沿脉出现平行的紫红色条纹,呈红条状。混合型心叶出现红色枯死条斑或扩展成枯死条斑。最后病株矮化或枯死。

病原物
[病原]病原菌主要有甘蔗花叶病毒Sugarcane mosaic virus,简称ScMV;玉米矮花叶病毒Maize dwarf mosais virus,简称MDMV;大麦黄矮病毒Barley yellow dwarf virus,简称BYDV。(1)形态。蔗花叶病毒病毒粒体杆状,大小620nm×15nm。玉米矮花叶病毒线状,大小(700~750)nm×(12~15)nm。(2)特性。钝化温度53~55℃,稀释限点100~1 000倍,20℃下体外存活期1~2天。病毒有株系分化。

侵染循环
[侵染]病毒主要靠麦二叉蚜、禾谷缢管蚜、桃蚜、玉米蚜等传播,种子也可带毒,但传毒率仅0.03% 在多种一年生和多年生禾本科杂草上越冬。第二年春天,取食带毒杂草的蚜虫飞到高粱幼苗上取食时,就把病毒传播到高粱上。在高粱生长期间,蚜虫可进行多次取食、迁飞,造成多次再侵染。

发生因素
[发生规律]生产上越冬毒源多,易发病。早春传毒蚜虫数量多,春播高粱易发病。

形态特征
待补充
生活习性
待补充
防治方法
(1)种子处理:高粱播种前用10%磷酸三钠溶液浸泡种子15分钟,洗净后播种。(2)农业防治:选用抗病品种,建立无病留种田。提倡育苗采用地膜覆盖。发现病株及时拔除,减少菌源。调整播种期,避开蚜虫发生高峰。及时防治蚜虫,减少病毒传播的机会。(3)药剂防治:必要时可喷洒0.5%菇类蛋白多糖水剂300倍液,或15%病毒必克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20%病毒A可湿性粉剂500倍液,以减轻为害。

  
耕种帮提供实用种植技术
|查看最新肥料报价 | 查看最新杀虫剂报价 | 查看最新杀菌剂报价 | 查看最新除草剂报价 | 查看最新调节剂报价 |
上一篇:高粱长粒黑穗病 下一篇:高粱细菌性红条病
 
最新文章
导航

您还未登录,立即登录?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