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Jutejusariumwiltdisease
异名:
简介:黄麻枯萎病为害长果种黄麻。
详细资料
为害症状
[为害症状]苗期至成株期均可受害。发病幼苗子叶呈失水状萎蔫,重病苗根部和茎基呈褐色至黑褐色腐烂。数片真叶期发病的幼苗,初期顶叶呈黄绿色,后自下而上萎蔫脱落,仅剩一、二片顶叶,最终全株枯死。幼茎木质部呈黄褐色,并有若干条褐色至黑褐色细条纹,主、侧根交界处常有褐色病斑。中、后期发病,麻株叶片自下而上萎蔫并逐渐脱落,茎杆表面可见白色至淡红色粉状霉。皮层和木质部极易剥离,木质部呈黄褐色至褐色,表面也有褐色至黑褐色细条纹。病株根部外表无异样,但木质部呈褐色。
病原物
[病原]病原为黄麻枯萎病菌为Fusarium semitectumBerk.et Rav.,属半知菌亚门。(1)形态。分生孢子有大小2型。大型分生孢子无色透明,镰刀形或长梭形,较直或略弯曲,有1~5个横隔膜,多数为3隔。小型分生孢子无色透明,椭圆形或卵圆形,直或略弯,无隔膜,少数具1横隔。厚垣孢子近圆形或椭圆形或瓶状,灰色,在老熟菌丝顶端或中间可形成,单生或2~3个连生。
侵染循环
[侵染](1)菌源。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和厚垣孢子在种子和土镶里的病残组织上越冬,麻田病残内的菌丝可存活3年以上,是第2年主要的初侵染源。种子也可带菌。(2)传播。病菌丝体可以通过伤口侵入或直接侵入麻株,在导管中不断繁殖,并借输导作用转移到植株各个部位。病株表面形成的分生孢子可借风雨传播进行再侵染。流水、人、畜、农具和未腐熟的有机肥料也可传播。后期可传播到朔果上并侵入内部而使种子带菌。
发生因素
[发生规律]长果种黄麻极易发病,圆果种黄麻不发病。温度在20~25℃时多雨条件下,易发病。地势低洼,排水不良,土壤贫瘠,偏施氮肥,连作地,发病重。
形态特征
待补充
生活习性
待补充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选用无病种子,严禁从病区调种。翻耕晒土、施足基肥,苗期和发病初期及时追施,均能减轻病害。及时拔除发病中心苗株。与其他作物实行轮作,以水旱轮作效果最好。(2)化学防治:发病初期喷50%硫菌灵可湿性粉剂 800倍液,或40%托福灵可湿性粉剂 800倍液。
声明:内容来自农学专业学生供稿,仅作为种植技术推广普及,如有误或侵犯您的利益,可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感谢合作。
耕种帮种植网联系电话18577074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