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薯较耐旱怕涝,蒸腾系数稍低于一般旱地作物,田间耗水量的绝对值比一般旱地作物高,一般600~800毫米,生长适宜的土壤水分一般为最大持水量的60%~80%,耗水高峰出现在薯蔓并长期。红薯的整个生长阶段都需要一定的水分,只在适宜的土壤含水量中,红薯才能正常生长。在栽插后的40天,红薯生长的土壤持水量是60%~70%;在茎蔓和薯块并长期内,即栽后40~70天,适宜的土壤持水量为70%~80%;在栽后的70~150天为薯块的膨大期,直至收获,这时适宜土壤持水量应在70%左右。土壤含水量若超过以上指标,成为渍涝水害,过多的水分如果来自地下水则为渍害;如果来自地表水而造成地面积水,则为涝害。一般涝害造成红薯的产量损失比渍害更大,薯块膨大期所受的涝害又比其苗期和中期受的涝害损失大。
红薯很不耐涝,由于植株浸泡在水中,根系的矿质元素或者中间重要的代谢产物被淋溶丢失,田间积水使薯块腐烂,短时积水的虽未腐烂,蒸煮时也会出现硬心,品质较差,生活力也下降,不耐贮藏。由于气体缺乏,产生一些气体胁迫危害。如氧气缺乏,既降低植株的地上部分生长,又降低植株根系的生长。在缺氧情况下,有氧呼吸受到抑制,而无氧呼吸则加强,产生乳酸、乙醇等有害成分,加速了植株受害程度。一般平地栽插的红薯比垄作的红薯受害严重,因此,红薯一般应起垄栽培,受涝后要尽快排除积水。
红薯生长期间所积累的营养物质,绝大多数是叶子通过光合作用而得来的。红薯是喜光不耐阴的作物,光照充足与否直接影响光合作用的强度。洪涝渍害前后多阴雨连绵,导致光照不足,光合作用弱,从而影响红薯的生长。光照不足时,育成薯苗细弱,节间长,栽后不易成活,只发细根,不发块根,在大田生长中,茎蔓细长,还可因缺铁致使叶绿素合成受阻而造成缺铁性黄叶病,叶片发黄易脱落。据研究表明,晴天暴露在阳光下的红薯叶片比遮光部分叶片光合强度大6.7倍,在遮光情况下,红薯受光达自然光的50%时,相同单位面积制成的干物质总重,只有自然光照的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