蚜虫俗称芽虫、蜜虫、蚰虫等,喜欢集中于花蕾、嫩梢、叶片上危害花木嫩梢和幼叶。发生时密度较大,除用刺吸口针刺吸植物体内部汁液而引起营养亏损外,还可引起叶片卷曲,并分泌蜜露,造成煤污病发生,同时还传播病毒病。 月季长管蚜:不同地区发生代数有异。在气温20℃左右,加之干旱少少雨时,有利于其发生与繁殖。3月开始危害,4月中旬虫口密度剧增,5-6月,9-10月发生严重。盛夏阴雨连天不利于蚜虫发生与为害。 棉蚜:以卵在花椒、木槿、石榴等越冬寄主上越冬。翌年春季越冬寄主发芽后,越冬卵孵化为干母,孤雌生殖2-3代后,产生有翅胎生雌蚜,4-5月迁入棉田,为害刚出土的棉苗,随之在棉田繁殖,5-6月进入为害高峰期,6月下旬后蚜量减少,但干旱年份为害期多延长。10月中下旬产生有翅的性母,迁回越冬寄主,多雨的年份或多雨季节不利其发生。 栾多态毛蚜:以卵在幼树芽苞附近、树皮伤疤、裂缝处越冬。早春芽苞开裂时干母雌虫为害幼树枝条及叶背面,造成卷叶,是全年的主要为害期。4月下旬至6月上旬有翅蚜大量发生,5月中旬大量发生滞育型若蚜,分散在叶背的叶缘为害。9-10月滞育型若蚜开始发育,10月雌雄交尾后交卵。 竹茎扁蚜:主要要为害慈孝竹、凤尾竹等,大量的虫体布满在枝干上,由于它刺吸后会分泌出含糖的排泄物,因此在为害处会发生煤污病,并散发出一股强烈的臭味,严重时竹子也会枯死,同时影响了它的观赏效果。该虫一年发生多代,翌年2-4月间竹笋萌发时开始活动,迁移至竹梢嫩芽上,5月中旬达到高峰。当到7月新笋出来时,又再迁移至新笋上为害,9月间又达到1个为害高峰期。 梨二叉蚜:以卵在芽附近和果台、枝杈的缝隙内越冬,于梨芽萌动时开始孵化。若蚜群集于露绿的芽上为害,待梨芽开绽时钻入芽内,展叶期又集中到嫩梢叶面为害,致使叶片向上纵卷成筒状。落花后大量出现卷叶,半月左右开始出现有翅蚜,5-6月份大量迁飞到越夏寄主狗尾草和茅草上。6月中下旬梨树上基本绝迹。秋季9-10月间,在越夏寄主上产生大量有翅蚜迁回梨树上繁殖为害并产卵越冬。 1、在发生数量不太大时,摘除被害叶、集中处理,消灭蚜虫。 3、利用黄色板或黑光灯诱杀蚜虫。
4、化学药剂防治可及时喷洒50%蚜松乳油1000-1500 倍液、50%
辛硫磷乳油2000 倍液、80%
敌敌畏乳油1000 倍液、“淇林树虫一次净”800-1000倍液、“淇林罢蚜”500-800倍液、“淇林捕杀净”600-800倍液。注意桃树等蔷薇科植物在花期慎用有机磷
杀虫剂,防止产生药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