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薯黑皮实际就是红薯黑斑病,也称红薯黑疤病。该病从育苗期、大田生长期和收获储藏期都能发生,直接引起死苗、烂床、烂窖,造成严重损失。 薯苗染病初期幼茎地下部分或茎基部产生梭形或长圆形稍凹陷的黑斑,逐渐向地上蔓延,成为纵长病斑,继续扩大使幼苗茎基部全部变黑。病苗定植不久,叶片变黄,植株矮小,最后病株地下部腐烂。 药剂提前处理薯苗。将薯苗基部3~5厘米左右,用50%代森铵或50%
甲基托布津500~600倍液或
多菌灵700倍液浸苗基部3~5分钟,随即栽插,防病效果较好。黑斑病菌在苗期侵害薯苗主要先侵害靠近地面的白色部分,所以建议采取高剪苗可减少大田病菌。一般在离地面4~5厘米以上剪苗。 加强储藏期间的管理。储藏期是黑斑病危害最重、损失最大的时期。储藏期菌源主要来自田间的带病薯块,病菌通过运输造成的伤口侵入薯块,储藏初期,发病不很明显,在遇到高温高湿和通风条件差的时候,病害开始发病加重。一般在15℃以上病菌发展较快,10℃以下薯块又容易受冻。所以储藏适温应控制在10℃~14℃之间,相对湿度在80%~90%之间,是安全储藏防治黑斑病的关键。如果采取集中窑储红薯,从开始入窑前,就应该严格控制感病红薯入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