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选用抗病虫品种。因地制宜选用抗枯萎病、耐黄萎病品种,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棉区选用抗虫棉优质高产品种。 4.生物源
农药和天敌保护利用技术。生物源
农药。棉铃虫卵孵化盛期喷施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或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或Bt.,不仅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还可有效保护天敌。采用1000亿芽孢/克枯草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或0.3%多抗霉素水剂种子处理及苗期和花蕾期随水滴灌施药或叶面喷雾,可有效预防苗病、枯萎病、黄萎病。人工释放赤眼蜂。棉铃虫蛾始盛期人工释放卵寄生蜂螟黄赤眼蜂或松毛虫赤眼蜂,放蜂量每次10000头/亩,每代放蜂2~3次,间隔3~5天,降低棉铃虫幼虫量。天敌保护利用。小麦、油菜收获后,秸秆在田间放置2~3天,有利于瓢虫等天敌向棉田转移。长江流域棉区棉花苗期至蕾期一般年份不施用化学
农药防治苗蚜。植物源
杀虫剂和昆虫生长调节剂。应用植物源
杀虫剂苦参碱防治棉蚜、棉盲蝽、棉蓟马、棉铃虫,藜芦碱、茚虫威防治棉蚜、棉叶螨、棉铃虫,应用
灭幼脲、氟啶脲、氟虫脲、抑食肼等昆虫生长调节剂防治夜蛾科害虫。 6.生态调控和生物多样性控害技术。西北内陆棉区棉田周边田埂和林带下种植苜蓿等作物,培育和涵养天敌,增强天敌对棉蚜、棉铃虫、棉叶螨的控制能力。棉铃虫常发区,棉田套种玉米、苘麻条带,诱集棉铃虫,集中杀灭。
7.隐蔽和精准施药、化学
农药减量技术。采用药剂种子处理技术可有效预防苗病、枯萎病、黄萎病和苗蚜。棉叶螨、棉蚜发生初期,对中心株局部施药挑治,既有效控制害虫种群量,提高
农药利用率,又可避免全田施药,降低
农药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