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的药,不同的用户使用,效果反馈却大相径庭。比如使用“稳敌”,多数基地用户反映杀虫、杀螨、杀蚧,甚至杀卵效果都优秀,尤其是阻断害虫繁殖链条尤为突出。然而,也有个别用户说效果不佳,这是为什么呢?经过细致梳理,我们把这个比较普遍性的问题,与大家一起分析分析。
1、是否科学用水:水有软硬之分,某些山区的泉水、井水、矿区水多为硬水,多含矿物质,要分解
农药的有效成分,稀释
农药效果较差。而清澈的塘水、溪水、河水多为软水,矿物质含量少,稀释
农药效果好。同样的药,用不同的水稀释,使用效果差别很大。
2、是否抓住用药时机:病虫草害有其发生规律,适时用药,方能奏效。比如用锐必达除顽固性杂草,必须在恶性杂草生长高峰期用药。如果杂草少量出土或气温在8℃以下,或在35℃以上的高温和强烈光照下,化学
农药易蒸发散失,肯定防效不佳。另外,施用乳油型
农药,喷药时要求24 小时内无雨;施用触杀性
农药,要求48 小时内无雨。同样的药,用在不恰当的时候,使用效果差别很大。
3、是否对准症候:把作物的病当成虫害防治、把虫害当作病害防治、把混合发生的病虫害当做单一病虫害防治等等现象普遍存在。这其实是诊断错误,判别不清,导致错误用药。如柑橘生理性缺锌表现在新梢狭长,叶片黄化、落叶和枯顶,人们常误当成病毒病来治疗,当然是越治越严重。另外,匹配对症药剂:有些
农药对某些病虫草害有良好的防治效果,但对另一些病虫草害却无能为力,防效极差。同样的药,使用不对症候,使用效果差别很大。
4、是否具有抗性:病菌、害虫及杂草对
农药的抗性,是阻碍
农药充分发挥应有防治效果和潜在效能的现实问题。这也会出现本文开头出现的问题:同样的药,在不同的作物抗性环境下,使用结果差别较大。
5、是否对准目标:病虫草害的发生和害虫的栖息,在作物上都有一个为害部位。这个特定的部位,就是我们所用
农药这支“箭”应该射中的“靶”,射不中靶
农药防效就差。如用爱秋防治蚧壳虫只有对准蚧壳虫寄宿区域喷药,效果才非常好。同样的药,对不准标靶使用,使用效果差别很大。
6、是否优选喷药器具:弥雾、静电喷雾等新的机具和技术,能大幅度提高
农药的使用效率,解决防治效果差、减少
农药浪费。同样的药,用不同的喷药器具,使用效果差别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