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残膜危害棉花的措施
棉田地膜残留对棉田环境的污染及其危害,目前,已引起越来越多的农艺学家、生态学家、环保学家的注意。对残膜污染及危害的研究,已成为棉花高产栽培技术及棉花生产可持续发展的一个热点,许多学者都从本身研究范围的角度提出了一些解决残膜污染危害的方法。但总结各方面的研究成果,解决残膜污染的技术途径主要有两条:一条是从地膜的本身的原料入手,应用光降解地膜和无环境污染的生物地膜,这是一条主动的防治方法,但目前进展不快。另一条是被动的防治方法,即通过各种方法减少棉田地膜的残留量,以减轻地膜的污染和为害程度。
适时揭膜,带出田外,减少棉田中的地膜残留量。地膜是一种高分子化合物,长期留在土壤中很难被生物分解,更不会被作物吸收。因此,要教育农民认识到残膜的危害,千方百计减少棉田中地膜的残留量。棉花开花封行后,一方面气温已较高,达到棉花生长的最适温度,再提高温度对棉花生长的促进作用很小;另一方面棉田封行后,棉株本身的截光能力较好,棉田地表接收的光辐射量明显减少,地膜的增温作用减弱。因此,应在棉株开花之后结合施用花铃肥揭去地膜,并带出田外,如果地膜保存较好,还可重复应用。在棉株收获后,还要对棉田土壤耕翻,拣出残存的地膜,这样尽可能减少地膜在棉田中的残留量,减轻地膜的污染及危害。
加快新型降解地膜的研究与应用。现在大面积使用的聚乙烯地膜降解很慢,要想减轻地膜残留的污染和为害,其根本途径就是加快新型无污染地膜的研制和推广应用。目前,虽然我国已研制出光降解地膜、生物降解地膜、草纤维地膜等,但由于此类降解地膜生产工艺较为复杂,且成本较高,尚未能形成批量生产和应用。因此,必须集中力量,加快研究降低此类地膜的生产费用、简化其工艺流程,提高产品质量,使这些降解地膜能尽快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同时,还要通过研究生产无污染地膜的新材料和处理土壤中残膜的科学方法,努力应用多渠道、多途径的方法来解决棉田地膜的残留和污染为害问题,尽快消除棉田残膜对棉花生长和产量的影响,保证我国棉花生产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