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种帮种植技术 农资信息

水果种植技术蔬菜种植技术害虫大全
药材种植技术粮油种植技术杂草大全
频道分类 : 农业信息 有机农业 农业种植技术 粮油种植 蔬菜种植 水果种植 药材种植 杂草图谱 害虫图谱 肥料知识 农药知识 咨询解答 农业知识 栽培技术

大姜姜瘟病很疯狂 治疗必须更疯狂

2017-11-20 21:38 作者:李先生  

  姜瘟病又称腐烂病或青枯病,为细菌性土传病害,是大姜生产中普遍存在且危害性极强的毁灭性病害。姜瘟病主要发生在越夏期间,尤其是培土以后为姜瘟病高发期。主要危害根部及姜块,染病姜块初呈水渍状、黄褐色、内部逐渐软化腐烂,生姜姜瘟病主要危害根茎,大多在近地面的茎基部和地下根茎上半部先发病。病部初为水渍状,黄褐色,失去光泽,软化腐烂。仅留外皮。腐烂组织内变为白色粘稠汁液,且恶臭气味。生姜茎被害部位呈暗紫色,后变黄褐色,内部组织变褐腐烂。在腐烂过程中,由于根茎失去吸收水分的机能,茎上端叶片及收叶出现变黄症状,严重时,叶片萎蔫卷曲,叶色由黄变为枯褐色,最后茎叶枯死。


  传播途径

  种姜、土壤、肥料、水、农事操作均可传播青枯病病菌。种姜带菌是主要的初侵染源,也是病原菌远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带菌种姜栽种后可成中心病株,靠地面流水、地下害虫和农事操作传播,借由大姜植株伤口传播侵入。病菌可在种姜、土壤及含病残体的肥料上越冬,一般可在土壤中存活5年以上。气温高、湿度大、忽晴忽雨的天气,有利姜瘟病的发生和传播。

  发病因素

  原因1、由肥料和灌溉水传病:

  由受病残体污染过的肥料,如沤肥及不经发酵的堆肥、未经腐熟的人畜粪肥等有机肥都能导致不同程度的发病。上游高地块发病,病水直接流入下游低地块导致发病,还会导致病害迅速加快蔓延。

  经过调查发现病田中病菌可随流水而扩散蔓延,漫灌、串灌是加速病害流行的重要因素之一,尤其在田间有零星病株时,往往在灌溉后出现成块的病株,这是病菌顺水传播再侵染的结果。

  因此耕种帮建议姜田一旦发现中心病株后,宜采用浅水沟灌或浇灌,切忌漫灌、串灌。同时用无病菌干净水,如井水、河水等。

  原因2 、由温度影响:

  影响姜瘟病发生流行的主要因子除病原菌致病外,还有温度、湿度和降雨。姜瘟病病原菌的最适温度为28~30℃,根据田间观察:发病温度为日平均气温在20~30℃以上,最适发病温度为28~35℃。

  姜瘟病发病初期在6月下旬~7月上旬,盛发期在7月下旬~9月上旬,9月中下旬病情渐止。由于2003年7月20日~9月上旬持续高温达40多天,且高温天气的气温均在35℃以上,病害流行速度快,病情严重。

  温度的高低,能直接影响病害流行速度,温度高加大病菌繁殖系数,缩短潜伏期,增加再侵染次数。从系统调查表明,气温20~25℃从发病到植株枯死需15~18天,气温35℃以上从发病到枯死需6~8天。

  原因3、 由降雨及湿度影响:

  降雨会直接影响姜瘟病的发生及流行速度。据气象资料与田间实际发病情况综合分析:2003年我市在5月上旬~9月下旬,生姜整个生长期日平均气温均在20℃以上,基本符合了病害对温度的要求。那么病害发生迟早则主要取决于6~7月的降雨量和降雨与晴天日数的比;发病的程度则主要取决于发病初期的降雨量及发病盛期的温湿条件。

  病害防治措施

  最直接的办法: 膨大期,主防姜瘟病:喷雾+重点区域灌根:青枯立克150-300倍+大蒜油1000-1500倍稀释使用。灌根时以灌透为标准,一般每株约需300ml。

  
耕种帮提供实用种植技术
|查看最新肥料报价 | 查看最新杀虫剂报价 | 查看最新杀菌剂报价 | 查看最新除草剂报价 | 查看最新调节剂报价 |
上一篇:高温给水稻带来影响有哪些 下一篇:柑橘沙皮病不同发病部位 不同治疗方案
 
最新文章
导航

您还未登录,立即登录?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