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地膜覆盖的好处:改善棉田土壤的理化性状
地膜覆盖在土壤表面形成一层保护层,不仅明显地改善了土壤的水热状况,而且影响了土壤理化性状的变化。
1、改善棉田土壤物理性状:
地膜覆盖,可以防止土壤板结,避免水蚀与风蚀,土壤物理性结构好,容重轻,孔隙度大,使土壤中水、气、热三者的关系得到改善,促进了根系发育。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在棉花收获期测定,黏土棉田容重,覆膜的为1.31g/cm2,不覆膜的为1.41g/ cm ,覆膜容重低7.1%;孔隙度,覆膜的为50.64%,不覆膜的为46.72%,覆膜增大3.92%。据扬州大学农学院测定砂土棉田的结果,地膜覆盖度60%的土壤容重为1.35g/cm2,孔隙率为49.5%,全覆盖的土壤容重为1.33g/cm2,孔隙率为50.8%;直播棉田土壤容重为1.42g/cm2,孔隙率为46.5%,覆膜的比未覆膜的棉田容重分别低大4.9%、6.3%,孔隙率分别增3%、4.3%。孔隙率增大,有利于养分分解和根系的发育。安徽农业大学1985年试验,覆膜后47天,降雨19次,雨量达150.9mm,6月1日测定,地膜覆盖较露地的土壤容重减少0.06g/cm2、孔隙度提高2.3%、液相提高1.5%、气相增高0.7%。山西省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于1980年4月至8月在坡度为15°的斜坡上进行了防风蚀、水蚀的模拟试验,结果表明,覆膜地0~2cm土层,100~500μ m 的土粒占27.4%,5~100μ m 的土粒占11.4%;露地分别为9.8%和8%。说明地膜覆盖还具有良好的防止土壤侵蚀的效果。当然,防止土壤侵蚀的效果因覆盖度的大小而异。
2、改善了土壤养分状况:
地膜覆盖后,土壤疏松,地温增高,水分含量稳定,为土壤微生物繁衍、活动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微生物的数量明显增加。据新疆石河子大学1981年研究报道,覆膜的棉田,土壤细菌数量比露地提高20.5%,放线菌数增加了84.8%。土壤中有益微生物的增加,不仅可以加速有机
肥料的分解,同时,还会促进土壤中潜在的腐殖质的分解,硝化作用增强,硝态氮和氯、硫离子增多。因此,一般土壤有酸性化的倾向,所以有效磷亦有所增加。山西省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1980年进行盆栽试验的结果表明,4月29日施入占土重2%的作物秸秆,8月8日测定,覆盖处理的土壤有机质低于露地处理0.024%~0.089%。新疆石河子农科所1980年测定,覆膜棉田0~15cm土层的硝态氮,6月11日为66.2mg/ kg ,比露地高13.5%,10月15日为36.3mg/ kg ,比露地高1.68%;氨态氮6月11日为42.8 mg / kg 比露地高26.63%。覆膜田的有机质则从6月11日的6.17%下降到5.63%,减少了0.54%,而露地只减少了0.17%。有效磷两次测定比露地分别增加了19.5%和12.85%。
地膜覆盖促进了微生物的活性和繁衍。覆膜处理的土壤细菌数较露地高42.9%~74.6%,真菌数高25.0%~76.7%,放线菌数高5.2%~70%,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也增强5%~10%。此外,地膜覆盖阻碍了膜下土壤空气与大气交换的速率,加之微生物活动旺盛,使土壤气体成分产生了明显的变化。山西省农业科学院1983年4月20日测定地膜覆盖的土壤CO2含量为3476.9ml/ L 较露地土壤的972.5pl/ L 提高了257.5%;5月4日测定地膜覆盖的土壤CO2量为3471.7μ l / L ,较露地土壤的1166.3pl/ L 提高197.7%;5月11日测定地膜覆盖的土壤CO2高达9287.4μ pl / L ,较露地的1570.1ml/ L 提高了591.5%。前人研究结果表明,在充满CO2的土壤中,农作物产量有明显地提高。
3、减少了盐碱的危害:
盐碱地植棉的主要障碍是:盐分含量高、春季土壤温度回升慢,而且土壤瘠薄。在露地栽培条件下,溶解在土壤深层中的水溶性盐离子随着土壤毛细管水的运动,到达土壤表面,当水分蒸发散失后,盐分则聚集在地表和浅层土壤中。在春季少雨的情况下,土壤水分大量蒸发,使土体上部积累了大量可溶性盐而造成危害。采用地膜覆盖后,基本阻隔了土壤向大气进行蒸发的通道,只能在膜下进行循环,这样膜下始终保持相当高的湿度,使蒸发作用受到抑制,因而减少了土壤盐分的上升。据山西省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1983年测定,覆膜的盐碱地棉田0~5cm氯离子含量只有露地的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