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五种内源激素及其生理效应 生长素作为最早被发现的植物激素,是一类含有一个不饱和芳香族环和一个乙酸侧链的内源激素,包括
吲哚乙酸(IAA)、4-氯-IAA、5-羟-IAA、
萘乙酸等。1872年波兰园艺学家谢连斯基对根尖控制根伸长区生长作了研究;后来达尔文父子对虉草胚芽鞘向光性进行了研究。1928年温特首次分离出这种引起胚芽鞘弯曲的化学信使物质,命名为生长素。1934年,凯格等确定它为
吲哚乙酸,因而习惯上常把
吲哚乙酸作为生长素的同义词。 在植物体内
吲哚乙酸可与其它物质结合而失去活性,如与天冬氨酸结合为吲哚乙酰天冬氨酸,与肌醇结合成
吲哚乙酸肌醇,与葡萄糖结合成葡萄糖苷,与蛋白质结合成
吲哚乙酸-蛋白质络合物等。结合态
吲哚乙酸常可占植物体内
吲哚乙酸的50~90%,可能是生长素在植物组织中的一种储藏形式,它们经水解可以产生游离
吲哚乙酸。植物组织中普遍存在的
吲哚乙酸氧化酶可将
吲哚乙酸氧化分解。 在细胞水平上,生长素可刺激形成层细胞分裂;刺激枝的细胞伸长、抑制根细胞生长;促进木质部、韧皮部细胞分化,促进插条发根、调节愈伤组织的形态建成。 生长素具体的生理效应表现为: 第二、 促进插条不定根的形成,用生长素类物质促进插条形成不定根的方法已在苗木的无性繁殖上广泛应用。 第四、 生长素的其他效应。例如促进菠萝开花、引起顶端优势(即顶芽对侧芽生长的抑制)、诱导雌花分化(但效果不如乙烯)、促进形成层细胞向木质部细胞分化、促进光合产物的运输、叶片的扩大和气孔的开放等。此外,生长素还可抑制花朵脱落、叶片老化和块根形成等。
赤霉素(gibberellin)是一类主要促进节间生长的植物激素,因发现其作用及分离提纯时所用的材料来自赤霉菌而得名。
赤霉素都含有(-)-
赤霉素烷骨架,它的化学结构比较复杂,是双萜化合物。在高等植物中
赤霉素的最近前体一般认为是贝壳杉烯。各种不同的
赤霉素之间的差别在于双键、羟基的数目和位置。自由态
赤霉素是具 19C或20C的一、二或三羧酸。结合态
赤霉素多为萄糖苷或葡糖基酯,易溶于水。
赤霉素应用于农业生产,在某些方面有较好效果。例如提高无籽葡萄产量,打破马铃薯休眠;在酿造啤酒时,用GA3来促进制备麦芽糖用的大麦种子的萌发;当晚稻遇阴雨低温而抽穗迟缓时,用
赤霉素处理能促进抽穗;或在杂交水稻制种中调节花期以使父母本花期相遇。关于
赤霉素的作用机理,研究得较深入的是它对去胚大麦种子中淀粉水解的诱发。用
赤霉素处理灭菌的去胚大麦种子,发现GA3显着促进其糊粉层中α-淀粉酶的新合成,从而引起淀粉的水解。在完整大麦种子发芽时,胚含有
赤霉素,分泌到糊粉层去。此外,GA3还刺激糊粉层细胞合成蛋白酶,促进核糖核酸酶及葡聚糖酶的分泌。 第一、促进茎的伸长生长。这主要是能促进细胞的伸长。用
赤霉素处理,能显着促进植株茎的伸长生长,特别是对矮生突变品种的效果特别明显;还能促进节间的伸长。不存在超最适浓度的抑制作用,即使
赤霉素浓度很高,仍可表现出最大的促进效应,这与生长素促进植物生长具有最适浓度的情况显着不同。不同植物品种对
赤霉素的反应有很大的差异。在蔬菜(芹菜、莴苣、韭菜)、牧草、茶叶和苎麻等作物上使用可获得高产。 第三、打破休眠。对于需光和需低温才能萌发的种子,如莴苣、烟草、紫苏、李和苹果等的种子,
赤霉素可代替光照和低温打破休眠。 第四、 促进雄花分化。对于雌雄异花的植物,用
赤霉素处理后,雄花的比例增加;对于雌雄异株植物的雌株,如用
赤霉素处理,也会开出雄花。
赤霉素在这方面的效应与生长素和乙烯相反。 三、细胞分裂素:其代号为CTK。 1948年美国斯科格和中国崔澂在烟草组织培养中发现腺嘌呤能诱导烟草髓组织分化出芽。1955年米勒等以酵母脱氧核糖核酸的降解物和鲱精子的脱氧核糖核酸中分离纯化得到促进细胞分裂的物质,定名为
激动素(KT),其化学结构为6-呋喃甲基腺嘌呤,又称糠基腺嘌呤。1963年莱瑟姆从受精11~16天的玉米嫩籽中分离出第一种存在于高等植物中的天然细胞分裂素,定名为玉米素(Z)。目前已从高等植物中得到20几种腺嘌呤衍生物。如二氢玉米素、玉米素核苷(ZR)和异戊烯基腺嘌呤。近代人工合成了多种类似物质,如6-苄基腺嘌呤(BA)、四氢吡喃苄基腺嘌呤(PBA)等。它们通称为细胞分裂素(CTK)。 细胞分裂素有多种生理效应。其生理效应表现为: 第二、 促进芽的分化。促进芽的分化是细胞分裂素重要的生理效应之一,有些离体叶细胞分裂素处理后主脉基部和叶缘都能产生芽。 第四、 促进侧芽发育,消除顶端优势。细胞能解除由生长素所引起的顶端优势,促进侧芽生长发育。如豌豆苗若以细胞分裂素溶液滴加于叶腋部位,腋芽则可生长发育。 第六、 打破种子休眠。需光种子,如莴苣和烟草等在黑暗中不能萌发,用细胞分裂素则可代替光照打破这类种子的休眠,促进其萌发。 四、
脱落酸:代号为ABA。
脱落酸在衰老的叶片组织、成熟的果实、种子及茎、根部等许多部位形成。水分亏缺可以促进
脱落酸形成。
脱落酸在植物体内才再分配速度很快,在韧皮部和木质部液流中存在。合成
脱落酸的前体是甲瓦龙酸,在它生成法尼基焦磷酸后有两条去路。一是真菌中常见的C15直接途径。一是高等植物中的C40间接途径。后者先形成类胡萝卜素(紫黄质),经光或生物氧化而裂解为C15的黄氧化素,再转化为
脱落酸。 第一、促进休眠。外用ABA时,可使旺盛生长的枝条停止生长而进入休眠,这是它最初也被称为"休眠素"的原因。在秋天的短日条件下,叶中甲瓦龙酸合成GA的量减少,而合成的ABA量不断增加,使芽进入休眠状态以便越冬。种子休眠与种子中存在
脱落酸有关,如桃、蔷薇的休眠种子的外种皮中存在
脱落酸,所以只有通过层积处理,
脱落酸水平降低后,种子才能正常发芽。 第三、 抑制生长。ABA能抑制整株植物或离体器官的生长,也能抑制种子的萌发。ABA的抑制效应比植物体内的另一类天然抑制剂--酚要高千倍。酚类物质是通过毒害发挥其抑制效应的,是不可逆的,而ABA的抑制效应则是可逆的,一旦去除ABA,枝条的生长或种子的萌发又会立即开始。 第五、增加抗逆性。一般来说,干旱、寒冷、高温、盐渍和水涝等逆境都能使植物体内ABA迅速增加,同时抗逆性增强。如ABA可显着降低高温对叶绿体超微结构的破坏,增加叶绿体的热稳定性;ABA可诱导某些酶的重新合成而增加植物的抗冷性、抗涝性和抗盐性。因此耕种帮建议ABA被称为应激激素或胁迫激素(stress hormone)。 乙烯是一种气态激素。19世纪中叶,人们已发现泄露的照明气能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1901年俄国学者尼留波夫证实照明气中乙烯的作用,发现植物对乙烯的“三重反应”。20~30年代已查明乙烯对植物的广泛效应,并作为水果催熟剂。1934年美国波依斯汤姆逊研究所克拉克等提出乙烯是成熟激素的概念。50年代末,伯格等把气相层析技术引入乙烯研究中,精确测定追踪组织中极微量的乙烯及其变化。60年代末,乙烯被公认为一种植物内源激素。 几乎所有高等植物的组织都能产生微量乙烯。干旱、水涝、极端温度、化学伤害、和机械损伤都能刺激植物体内乙烯增加,称为“逆境乙烯”,会加速器官衰老、脱落。萌发的种子、果实等器官成熟、衰老和脱落时组织中乙烯含量很高。高浓度生长素促进乙烯生成。乙烯抑制生长素的合成与运输。 第一、 改变生长习性。乙烯对植物生长的典型效应是:抑制茎的伸长生长、促进茎或根的横向增粗及茎的横向生长(即使茎失去负向重力性),这就是乙烯所特有的"三重反应"(triple response) 乙烯促使茎横向生长是由于它引起偏上生长所造成的。所谓偏上生长,是指器官的上部生长速度快于下部的现象。乙烯对茎与叶柄都有偏上生长的作用,从而造成了茎横生和叶下垂。 第二、 促进成熟。催熟是乙烯最主要和最显着的效应,因此乙烯也称为催熟激素。乙烯对果实成熟、棉铃开裂、水稻的灌浆与成熟都有显着的效果。在实际生活中我们知道,一旦箱里出现了一只烂苹果,如不立即除去,它会很快使整个一箱苹果都烂掉。这是由于腐烂苹果产生的乙烯比正常苹果的多,触发了附近的苹果也大量产生乙烯,使箱内乙烯的浓度在较短时间内剧增,诱导呼吸跃变,加快苹果完熟和贮藏物质消耗的缘故。又如柿子,即使在树上已成熟,但仍很涩口,不能食用,只有经过后熟过程后才能食用。由于乙烯是气体,易扩散,故散放的柿子后熟过程很慢,放置十天半月后仍难食用。若将容器密闭(如用塑料袋封装),果实产生的乙烯就不会扩散掉,再加上自身催化作用,后熟过程加快,一般5天后就可食用了。 第四、 促进开花和雌花分化。乙烯可促进菠萝和其它一些植物开花,还可改变花的性别,促进黄瓜雌花分化,并使雌、雄异花同株的雌花着生节位下降。乙烯在这方面的效应与IAA相似,而与GA相反,现在知道IAA增加雌花分化就是由于IAA诱导产生乙烯的结果。 在植物体内,除了以上五大类植物激素外,还含有自身合成的多种微量有机物,以极低的浓度调节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这些物质主要有以下几类。 2、多胺。广泛存在于微生物、动物和植物体内。多胺具有稳定核酸和核糖体的功能,能促进核酸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 植物生长调节剂 根据植物生长调节剂在农业生产中所发挥的作用可以把植物生长调节剂可分为五大类,分别是:植物生长促进剂、植物生长抑制剂、植物生长延缓剂、保鲜剂、抗旱剂。 1、植物生长促进剂
赤霉素(GA)其它名称九二0,GA
萘乙酸(NAA)其他名称丰优素、麦健 常见的制剂为 80%原粉,市售剂型还有99%精制粉剂、2%钠盐水剂、2%钾盐水剂、4.2%
萘乙酸水剂。
萘乙酸是类生长素物质,是一种广谱性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植物的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分裂和扩大,诱导形成不定根,增加坐果,防止落果,改变雌雄花比率,并能促进植物的新陈代谢和光合作用,加速生长发育及增强抗性等。
萘乙酸由叶片、树枝的嫩表皮、种子进入植物体内,随营养流输导至作用的部位。 生长素(IAA)其它名称
吲哚乙酸、异生长素、茁长素3-
吲哚乙酸等 目前直接生产生长素的企业很少,仅有天津天泰精细化学品质公司;上海中国科学院生化研究所东风试剂厂等少量几家单位。 常见的剂型为80%可湿性粉剂,72%丁酯乳油,55%、50%胺盐水剂。2,4-D随使用浓度和用量不同,对植物可产生多种不同的效应:在较低浓度(0.5-1.0mg/L)下是植物组织培养的培养基成分之一;在中等浓度(1-25mg/L)下可防止落花落果,能有效刺激生长,诱导无籽果实和果实保鲜等作用;更高浓度(1000mg/L)下作为
除草剂可杀死多种阔叶杂草。因此在对作物施用时一定要注意所用的量。较高浓度,抑制生长,更高浓度可使植物畸形发育致死。作为芽后使用的
除草剂,单子叶的禾本植物对其一定的耐受力,双子叶的阔叶植物对其非常敏感,利用这种选择性,可用于水稻、麦类禾本科作物田间防除阔叶杂草。50%2,4-D胺盐在200ml/亩,剂量下药后20天,对柑桔园的水花生、律草、鸟蔹莓、铁苋菜、繁缕、酢浆草、地锦、刺儿草、打碗花等阔叶杂草有极好的防效,除草效果为92.5%-100%。对一年蓬、凹头苋、苍耳、有氏蓼也有较好的防治,药效在80%左右。防效偏低可能与上述四种杂草草龄较高,大多已开花结果有关。在参试剂量下50%2,4-D胺盐对柑桔树安全。
激动素的化学名称6-糠基氨基嘌呤,分子式C10H9N5O。一般由6-氯嘌呤与呋喃甲基胺缩合而成。不溶于水,溶于强酸、碱及冰醋酸中。是第一个被发现具有细胞分裂素作用的物质,首次从脱氧核糖核酸降解产物中提出。在组织培养的情况下,
激动素浓度低地方可促进根的分化,在浓度高的地方则有枝叶芽的分化,其中间浓度可显着地促进胞质分裂而形成癒伤组织块。
激动素显有抑制衰老的作用,特别是对分离的成熟叶片,用
激动素处理,发现它可抑制叶绿素、蛋白质、核酸等含量的降低,也能推迟细胞结构的破坏。延缓蛋白质和叶绿素的降解,延迟植物衰老,可用于果蔬保鲜。 膨大剂
乙烯利 其它名称一试灵、乙烯磷、早甜红
乙烯利本身并没有生理活性,释放的乙烯是一种具有多种生理功能的植物激素,已经明确的生理效应有:促进果实生理成熟(目前生产上为了提早香蕉、柑橘、桃子、番茄等水果的上市时间,普遍使用
乙烯利处理),促进叶片衰老和脱落,促进种子发芽和植株开花,促进根和苗的生长。如果施用不当会叶片、果实的脱落,矮化植株,改变雌雄的比率,诱导某些作物雄性不育等。 目前,生产
乙烯利原药并在农业部
农药鉴定所获得
农药登记证号的企业有两家,其分别是:江苏安邦电化有限公司;江苏常熟市
农药厂。 DA-6的有效成分是二乙氨基乙基羧酸酯它是一种油性液体.代号为:DA-6。常制成有机盐,如DA-6柠檬酸盐DA-6C为白色或粉状固体。DA-6腐植酸盐DA-6H为棕色或棕褐色细粒状固体。 DA-6,是新发现的一种高效植物生长物质,对多种农作物具有显着的增产、抗逆、抗病,改善品质、早熟等功效具有很高生物活性的化合物。它能与多种元素复配,还可以和
杀菌剂复配使用,增强植物的抗病能力,提高杀菌效果;DA-6以它独特的多功能作用,在农业上得到广泛应用。DA-6为白色或谈片粉状结晶体,含量在98%以上,可与多种
农药、
肥料复配使用,在弱酸性和中性介质中稳定。DA-6单独使用以10-15PPM效果最好,即一克DA-6兑水70-100公斤。DA-6与
肥料、
杀菌剂、
除草剂复配时以5PPM效果最好,每吨用量一般为产品稀释倍数的二百分之一。
复硝酚钠的化学成份是5-硝基愈创木酚钠(Sodium 5-nitroguaiacolate)、邻硝基苯酚钠(Sodium ortho-nitrophenolate)、对硝基苯酚钠(Sodium para-nitrophenolate)。其理化性质为枣红色片状结晶、深红色针状结晶和晶体混合晶体,易溶于水,可溶 于乙醇、甲醇、丙酮等有机溶剂。常温下稳定。具有酚类芳味。已被众多厂家制成2%、1.8%、0.9%、1.4%、0.7%、2.85%等水剂剂型,1.4%复硝酚可溶性粉剂等。
芸苔素内酯 其他名称油菜素内酯、油菜素甾醇、农乐利、天丰素、益丰素、BR-120等。 2、植物生长抑制剂 3、植物生长延缓剂
矮壮素 其他名称:CCC(chlorocholine chloride),氯化氯胆碱,稻麦立、三西、西西西。
矮壮素作为矮化剂使用时土壤水肥条件要好,肥力差、作物长势不旺时不宜使用。作物在使用
矮壮素后叶色呈深绿,不可据此判断为肥水充足的表现,而应加强肥水管理,防止脱肥。葡萄在喷施
矮壮素以后果实甜度会有所下降,若与硼混用则不会降低含糖量。配药和施药时不要抽烟、喝水或吃东西。工作完毕后应及时洗净手、脸。药剂中毒者头晕、乏力、口唇及四肢麻木、瞳孔缩小、流涎;恶心、呕吐,重者出现抽搐和昏迷,可酌情用阿托品治疗。 化学名称:(2RS3RS)-1-(4-氯苯基)-44-二甲基-2-(1H-1,2,4-三唑-1-基)戊-3-醇,原药为白色固体,难溶于水,可溶于甲醇等有机溶剂,常见的剂型有95%
多效唑原药、10%
多效唑可湿性粉剂、15%
多效唑可湿性粉剂。
多效唑具有延缓植物生长,抑制茎杆伸长,缩短节间、促进植物分蘖、增加植物抗逆性能,提高产量等效果。适用于水稻、麦类、花生、果树、烟草、油菜、大豆、花卉、草坪等作(植)物。尤其对水稻高秧有延缓顶端生长、增根保蘖、培育壮秧、提高秧苗素质、提早成熟、抑制杂草、增加产量等作用。用于秧田能提高秧苗叶片光合作用强度,增进根系呼吸,抑制秧苗徒长。 比久 其他名称:B9,B995,丁酰肼,SADH,阿拉(Alar)等 比久化学名称是二甲胺琥珀酰胺酸,或N,N 二甲基琥珀酰肼酸。易溶于水,能溶于丙酮、乙醇、二甲苯等有机溶剂。常见的剂型有85%、90%水可溶性粉剂,5%液剂。1962年开发成功后,世界各国都把它用于苹果、葡萄、桃、李等果树生产。比久是植物生长延缓剂,能抑制植物徒长,使植株矮化粗壮,防止落花,促进结实。用于调整树干高度和观赏植物的外形。药剂进入植物体内后,抑制内源
赤霉素的生物合成,也可以抑制内源生长素的合成。其主要作用是抑制新枝徒长,缩短节间长度,增加叶片厚度及叶绿素含量,诱导不定根形成,刺激根系生长,提高抗寒能力,促进坐果。以前通常用于果树、马铃薯、甘薯、花生、番茄、草莓、菊花、人参等作用,代替人工整枝,同时有利于花芽分化。增加开花数和坐果率。
烯效唑 其他名称:特效唑、S-3307D、nbspSumgaic、Prunit、S-327、XE-1019、XE-1019等 施用时应注意,作物播种量要适宜,过密过稀都会影响其控长促蘖效果;肥水管理要跟上,必须保证足够的养分,才能培育矮壮苗。严格掌握使用量和使用时期。作种子处理时,要平整好土地,浅播浅覆土,墒情好。种子质量差时,不宜使用
烯效唑浸种。
烯效唑浸种后应进行催芽,待齐芽后播种,以利出苗。 植物保鲜剂的作用主要是抑制果蔬呼吸、代谢,降低酶的活性,控制潜伏性的病害的扩展和致腐细菌的生长、繁殖及有毒物质的积累,保持果蔬的品质新鲜。它主要从生理和病理方面保持果蔬、花卉的新鲜度,延长贮藏时间。根据用法和药剂的性质可分为六大类:分别是洗果剂、浸果剂、熏蒸剂、涂覆剂、中草药煎剂、吸附剂。按其作用可分为八大类:乙烯脱除剂、防腐保鲜剂、涂被保鲜剂、气体发生剂、气体调节剂、生理活性调节剂、湿度调节剂等。
噻菌灵 其他名称:又名特克多、涕必灵、硫苯唑、噻苯咪唑等
噻菌灵(thiabendazole)化学名称: 2-(噻唑-4-基)苯并咪唑。菌灵原药为灰白色或白色无味粉末,在高温和低温水中及酸碱液中稳定,溶于多种有机溶剂,对人的皮肤有刺激性,人畜低毒,对鱼类、蜜蜂比较安全。正常使用对作物无害。主要剂型是42%、45%悬浮剂,60%、90%可湿性粉剂。 注意事项:(1) 浸果后的多余药液,应妥善处理,不能污染池塘和水源。(2) 不能用于收获后的烟草。不能与含铜药剂混用。 扑海因的化学名称:3-(3,5-二氯苯基)-1-异丙基氨基甲酰基乙内酰脲。原药为白色的结晶,微溶于水,易溶于乙醇、苯等有机溶剂,遇碱易分解。常见的剂型为:50%可湿性粉剂,25%悬浮剂。其是一种常见的
异菌脲系广谱保护性
杀菌剂,对葡萄孢属、链孢霉属、核盘菌属、小菌核属等有较好效果。对链格孢属、蠕孢霉属、丝核菌属、镰刀菌属、伏草属等也有一定防治效果。在作为保鲜剂的使用方法为:防治柑橘贮藏期病害,柑橘采收后,选取无病、无机械损伤果,用50%可湿性粉剂或25%悬浮剂1000毫克/升药液浸果1分钟,捞出晾干,室温保存,可控制柑橘青、绿霉菌危害。放入冷藏库可延长保存时间。另外,扑海因还经常用于防治各类蔬菜、瓜果的细菌性病害,其是一种广谱触杀型
杀菌剂。可防治对
多菌灵、
噻菌灵等有抗性的致病菌。 抑霉唑 其他名称:戴唑霉、万利得、烯菌灵等 抑霉唑(imazalil)的化学名称:1-2-(2,4-二氯苯基)-2-(2-烯丙氯基)乙基-1H-咪唑。原药(有效成分含量为98.5%)为黄色至棕色结晶固体。微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在常温及避光下稳定。对金属、塑料无腐蚀性。常见的剂型有22.2%、47.2%乳油。抑霉唑系内吸性广谱
杀菌剂。其作用是干扰病原菌细胞膜的渗透性、酯类合成及代谢等,对长孺孢属、镰孢属和壳针孢属等真菌性病害有特效。对苯并咪唑类产生抗药性的青、绿霉菌高效。主要用于柑橘、香蕉等水果防腐保鲜。还可用于禾谷类、瓜类、蔬菜等作物作种子处理剂、茎叶防治剂,及采收后防腐剂。使用方法:防治柑橘、香蕉等水果腐烂(青霉、绿霉、蒂腐),进行保鲜,应根据果实采摘质量和储藏期长短不同,一般配制浓度不低于200毫克/升,即用47.2%乳油5毫升,加水12.5千克,再加浓度为100~200毫克/升2,4-D,浸1~2分钟,然后捞起晾干包装储存。防治蔬菜和观赏作物腐烂病及保鲜,用47.2%乳油10~60毫升加水100千克均匀喷雾。防治禾谷类黑穗病,用47.2%乳油8~10毫升,拌禾谷类种子100千克。
多菌灵 其他名称:苯并咪唑44号、棉萎灵、棉萎丹、保卫田等。 注意事项:(1)不宜与铜制剂药物混用。(2)该药剂与
甲基托布津存在交互抗性,使用时要注意。(3)安全间隔期为15天。
甲基托布津的化学名称是:1,2-二(3-甲氧狱基-2-硫脲基)苯。原药为无色结晶,不溶于水,可溶于有机溶剂,对酸、碱稳定。常见的剂型是50%、70%可湿性粉剂,10%乳油,5O%胶悬剂,36%悬浮剂。该药为苯骈咪唑类广谱性
杀菌剂,具有内吸、预防和治疗作用。常用于香蕉、柑橘、菠萝、哈密瓜、苹果甘薯等的防腐贮存。一般采用浓度为500~2000mg/kg
多菌灵悬浮液浸蘸或涂布处理。有的时候要和200mg/kg2,4-D混合使用。另外,本剂对人、畜、蜜蜂、鱼类毒性低,对作物也较安全,还可用来防治果蔬上的菌核病、灰霉病、白粉病等多种真菌性病害。 5、抗旱剂 抗旱化学制剂是利用化学手段生产的用于抑制土壤水分蒸发,促进作物根系吸水或降低蒸腾强度的化学物质。目前用于研究和生产的抗旱化学制剂,主要包括化学覆盖剂、保水剂和抗蒸腾剂3种类型。对于化学节水,国外做了大量的研究,在日本、法国、印度等国引起广泛的重视,先后在农业上应用化学覆盖,增产效果很好。施用化学制剂可以提高土壤保水能力,减少作物蒸腾损失。我国目前在实际生产中抗旱剂的施用较少,使用的范围也较小。对新型保水剂和抗蒸腾剂的开发也相对较少,除象黄腐酸(FA)抗旱剂少量的品种实现产业化之外,更多的还是存在于理论和试验阶段。 抗蒸腾剂目前应用较广泛的主要是黄腐酸制剂(FA),是从风化煤中提取出的物质,1979年河南相关研究人员开使用于实际生产中并取得良好的效果,有的生产厂家商品名为“抗旱剂一号”叶面喷洒能有效地控制气孔的开张度,减少叶面蒸腾,有效地抗御季节性干旱和干热风的危害。喷洒一次可持效10-15天。除叶面喷洒外可用作拌种、浸种、灌根和蘸根等,提高种子发芽率,出苗整齐,促进根系发达,可缩短移栽作物的缓苗期,提高成活率。 杀雄剂主要用于农业杂交育种生产,是用来去掉母本雄蕊的药剂。生产实践中多采用雄性不育进行杂交育种。但是,具有雄性不育的品种资源不多,限制了杂交育种的范围。此外,利用人工去雄的方法十分麻烦,并且可靠性又差。杀雄剂的诞生则为杂交育种找到了一条有效途径,为育种工作者所重视。其作用的原理主要是,阻滞植物花粉发育;抑制植物穗的伸长和开颖;阻止花粉细胞的减数分裂或者是诱导自花不亲和,从而使花粉失去受精能力达到直交不结实(去雄)的目的。其自花授粉受到抑制,从而为异花授粉取得植物杂交种子提供了便利。 7. 复配生长调节剂 1)生根剂:主要促进秧苗移栽之后的生根、缓苗,或者苗木的扦插等。其类型分别有生长素+土菌消、生长素+邻苯二酚、
吲哚乙酸+
萘乙酸、生长素+糖精、
脱落酸+生长素、黄腐酸+
吲哚丁酸等; 3)抑制性坐果剂、谷物增产剂:作用是控制旺长、提高坐果率。其类型分别有
矮壮素+氯化胆碱、
矮壮素+乙稀利、乙稀利+
脱落酸、
矮壮素+乙稀利+硫酸铜、
矮壮素+嘧啶醇、
矮壮素+
赤霉素、
脱落酸+
赤霉素等。 5)干燥脱叶剂:主要用于芝麻、棉花等,在机械采收前干燥、脱叶,其作用不仅是干燥脱叶的效果,还要有增加产量的效果。其类型有乙稀利+百草苦、噻唑隆+甲胺磷、噻唑隆+碳酸钾、乙稀利+过硫酸胺、噻唑隆+
敌草隆、乙稀利+草多索+放线菌酮等。 7)蔬果、摘果剂:在苹果、柑橘快成熟前应用,促使柑橘果梗基部的离层形成,从而导致果实与枝条的分离。其类型有:萘乙酰胺+乙稀利、二硝基邻甲酚+萘乙酰胺+乙稀利、萘乙酰胺+
西维因、二硝基邻甲酚+萘乙酰胺+
西维因、
萘乙酸+
西维因等。 9)抑芽剂:在烟草上抑制腋芽的萌发,在贮藏期抑制马铃薯的发芽等的作用。其类型有清鲜素+抑芽敏、氯苯胺灵+苯胺灵、蔗糖脂肪酸酯+清鲜素等。 11)抗逆剂(抗旱、抗低温、抗病等):增加营养元素的吸收、促进幼苗的生长、增加干物质总量、提高抗寒性、抗旱性、抗病、抗虫能力。其类型有抗
激动素+
脱落酸、细胞
激动素+生长素+
赤霉素、乙稀利+
赤霉素、水杨酸+基因活性剂等。(千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