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密植能协调群体与个体的矛盾,保证群体生产力得到充分发展。要达到这个目的,必须根据各地具体条件,确定合理密植的范围。由于中国棉区辽阔,自然条件和栽培技术差异很大,因此,棉田种植密度各地相差也很大。棉田种植密度稀与密是相对的,但均应该以充分利用当地现有的生产条件,充分利用和挖掘光、热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群体生产潜力,增加经济效益为原则。在这个前提下,制定合理的种植密度时,要考虑当地气候、土壤、肥、水和栽培技术等条件来确定。
一、密度与气候
中国棉区辽阔,自北向南气候条件差别很大,棉花种植密度也很悬殊。因此,应根据无霜期、积温、日照、雨量等因子的变化,来确定适宜不同棉区的种植密度。
北部特早熟棉区的辽宁省,无霜期短,活动积温低,棉花单株生产力有限,必须加大种植密度,才能取得较高产量。
西北内陆棉区,气候干燥,雨量稀少,光照充足,又靠灌溉植棉,棉株易于控制,又有多年的密植增产经验,每亩宜保持10000株以上的水平。内陆棉区的新疆,采用了缩行增株、矮化株高和促进早熟的技术,走"小个体、大群体"的路子,棉花单产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前列。由此,还总结出一套"密、矮、早"的技术经验。密、矮、早是个整体,既相辅相成,又互为因果。早熟与高产优质关系紧密,没有早熟也就没有高产优质。而要实现早熟,就要以增加密度、矮化株高为前提;如果只有密度的增加,而无株高的矮化,也就失去了密植的意义,群体增产优势也难以发挥。所以,只有协调好密与矮的关系,早的目的才能达到。
黄河流域棉区,热量条件一熟有余、两熟不足。因此,一熟棉田每亩应为3500~5000株;麦套夏棉每亩5000~7000株。该棉区的两熟棉田,每亩以4000株为宜。旱薄盐碱和丘陵岗地的一熟棉田,每亩应不少于6000株。
长江流域棉区,雨量充沛,热量较足,无霜期较长,其两熟棉田,常规棉品种每亩宜为2500~3000株;麦(油菜)后棉,每亩宜为3000株左右;杂交棉一般2000株/亩左右。
二、密度与土壤
土壤主要指土质、肥力和水分条件。沙质壤土、肥沃、水分条件好(或地下水位高)的棉田,容易使枝叶繁茂或徒长,棉株所占空间大,密度应较稀些。而旱薄地、坡地、盐碱地植株小,密度应高些。施肥水平(主要是
氮肥用量)高的,密度可低些,反之,高些。茬口肥,例如,绿肥茬,蚕豆茬宜稀些,反之宜密些。棉田增大密度后还应重视培养地力,以免土壤肥力过度下降。
棉田施用
氮肥量多少,直接影响棉株的长势。在通常情况下,
氮肥供给充足时,棉株发育好,密度可稀些;反之,
氮肥施用不足时,棉株长势差,种植株数可以多些。密度与水分的关系和密度与
肥料的关系是一致的。即在有灌溉条件的棉田,密度可稀些;旱地棉田,密度可高些。
三、密度与品种类型、耕作栽培制度
早熟棉花品种或株型紧凑品种,棉株所占的空间小,密度可高些;植株高大和中晚熟品种,密度相对地应稀些。
棉花栽培方式有直播、营养钵薄膜覆盖育苗移栽及地膜覆盖直播等类型。棉花营养钵薄膜覆盖育苗移栽及地膜覆盖直播栽培,由于能充分利用光、热资源,棉株长势好,发棵大,密植定额相对地比直播棉田少些,一般应低10%~20%。
同一地区,由于耕作制度不同,种植密度也不一样。两熟制栽培,因棉花受前茬作物的影响,一般发棵较小,成熟较迟,密度就应高些;反之,一熟棉田,土壤肥力较高,密度宜稀些。常规棉品种,密度可高些;杂交棉,密度可稀些。
总之、棉田的适宜密度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生产条件、栽培技术水平和品种的不断变化而改变的。因此,既要掌握一般情况下的原则性,又要注意特殊情况下的灵活性,两者结合,因地制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