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晚疫病是番茄上的重要病害,在我国保护地及露地栽培的番茄上都普遍发生。番茄早疫病和晚疫病两种病害虽然都是疫病,但是也有很大的区别。本篇文章便为大家总结了一下番茄早、晚疫病的相似点和不同点,以及两种病害的防治方法。 一、番茄早疫病、晚疫病相似点发生及流行原因 早疫病1. 连续阴天、田间湿度大时病害易流行。2. 连作或
基肥不足的地块,以及种植过密、坐果过多田间通风不良,或是植株长势弱等原因都会导致发病重。 晚疫病1. 植株繁茂,地势低排水不良,田间湿度过大时易发病。2. 土壤养分及水分不足,植株衰弱,或偏施
氮肥造成植株徒长,有利于病害的发生。3. 低温高湿光照弱的环境下晚疫病发生严重,易流行。 二、番茄早疫病、晚疫病的不同点 1. 病原菌不同:番茄早疫病是高等真菌,晚疫病是低等真菌,因此防治方法也不同。
2. 发病温度不同:早疫病在5~30℃范围内均可发病,温度20~30℃发病较严重;晚疫病在18~20℃内发病。
3. 危害症状不同
早疫病:种子带菌,则出苗后幼苗茎的中上部或茎基部发病,出现长椭圆形黑褐色病斑,环绕茎部,导致植株快速干枯、萎蔫死亡。 晚疫病:发病初期叶片出现暗绿色的水浸状病斑,逐渐向主茎蔓延,茎基部変细呈水渍状缢缩,最后整株萎蔫或折倒,湿度大时病部表面出现白色霉层。
早疫病:病斑大多从植株下部叶片开始,逐步向上部叶片发展。受害叶片起初出现水渍状暗绿色病斑,慢慢扩大呈近圆形或不规则形,上有同心轮纹。在潮湿条件下,病斑会长出黑霉,严重时下部叶片会萎蔫枯死。晚疫病:叶片多从下部叶片开始发病,在叶柄或叶缘处形成水渍状不规则病斑,病斑初为淡绿色,后逐渐变为褐色。空气湿度大时,叶片背面病斑边缘可见稀疏白色霉层。
早疫病:病斑多出现在分枝处,病斑呈灰褐色椭圆形,有同心轮纹,发病严重时病斑围绕茎秆,出现黑色霉层。 晚疫病:茎秆发病出现水渍状黑褐色病斑,严重时绕茎一周,上下蔓延,湿度大时产生白色霉层。
早疫病:多从果实与花萼连接部位开始发病,形成轮纹状病斑,湿度大时病部出现黑色霉层。 晚疫病:果实受害多从未着色的青果的近果柄处果面开始,初期出现油渍状或云纹不规则状浅褐色病斑,并逐渐向四周发展。后期病斑变为深褐色,稍凹陷,湿度大时可产生白色霉层。发病果实病部表面粗糙,果肉质地坚硬不软腐。
早疫病:发病初期可用
异菌脲、
苯醚甲环唑、氟菌·
肟菌酯、苯甲·氟酰胺等药剂进行喷雾防治,注意轮换用药,减缓抗药性产生。 晚疫病:发病初期可用40%
三乙膦酸铝可湿性粉剂300~400倍稀释液喷雾,每7天1次。或用5%
百菌清复合粉剂,傍晚利用粉尘法喷施,每次每亩1公斤。还可用氟吗·锰锌、氰霜唑、霜脲氰·
代森锰锌、烯酰·锰锌、杀毒矾、精甲霜·锰锌等药剂,每隔7天喷1次,连续3次。 注意:番茄晚疫病发病为害较快,发现病株后需要及时防治,施药时注意治疗剂和保护剂结合施用,防治病害再次侵染。 番茄早、晚疫病对番茄的危害较大,对产量也有着极大的影响,一旦处在利于发病的环境下,一定要注意提前预防,及时防治,避免造成严重影响。以上就是关于番茄早疫病、晚疫病的相似之处以及不同之处,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如果感觉不错,欢迎转发给身边需要的人。关注,轻松种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