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稻曲病又称青粉病、绿黑穗病、伪黑穗病等,这种病害会影响稻米品质,降低水稻产量。
水稻稻曲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在水稻种植过程中比较常见。稻曲病的主要危害针对的是水稻穗部,一旦感染该病害,水稻穗粒内会形成一种菌丝块,这种菌丝块逐渐变大,导致稻粒裂开,仔细观察里面还会有淡黄色的块状东西,类似于孢子。经过一定的时间,这些孢子会破开,变成墨绿色的粉末,遇到风雨天气时,会随风雨而脱落,而被稻曲病危害过的稻穗或稻粒,则不能继续的正常生长。
稻曲病的防治
稻曲病的发生与品种、施肥及气候条件等关系密切。淹水、串灌、漫灌是导致稻曲病传播的重要原因。特别是穗大粒多、密穗形的品种,晚播晚裁、晚熟的品种发病重。水稻孕穗、抽穗期遇3-5天连续阴雨、雨量多、日照时数少,相对湿度大,昼夜温差小,发病程度重。氮肥使用过多,导致水稻出穗后生长过于繁茂嫩绿,稻株抗病力减弱时发病严重。
建议水稻孕穗期至破口期是稻曲病侵染高峰期,在水稻破口之前7天防治效果最好。用药过早或过迟防效均下降,至水稻破口期施药防效为零,没有防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