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8-20 19:42 作者:李先生
福美双在葡萄生长过程可喷洒防治梨黑星病、葡萄白腐病。
福美双,英文通用名为Thiram,其他名称有秋兰姆、赛欧散、阿锐生。属低毒杀菌剂,对皮肤和粘膜有**作用。可以治疗疫病等菌类感染疾病。
分子式 C6H12N2S4
CAS号:137-26-8[1]
分子量 240.44
密度:1.29;1.39~1.40(20/4℃) 福美双的结构式
熔点:146~148℃
闪点:高于300℃
毒性,原粉大鼠急性经口LD50为780-865毫克/公斤,小鼠急性经口LD50为1500-2000毫克/公斤,对皮肤和粘膜有**作用。对鱼类有毒,对蜜蜂无毒。
剂型 50%、75%、80%可湿性粉剂
特点 保护性杀菌剂。原粉大鼠急性经口LD50为780-865毫克/公斤,小鼠急性经口LD50为1500-2000毫克/公斤。对鱼类有毒,对蜜蜂无毒。
适用范围 对多种作物霜霉病、疫病、炭疽病、禾谷类黑穗病、苗期黄枯病有较好的防治。
性能 一种广谱保护性的福美系杀菌剂。对鱼有毒。对人皮肤和粘膜有**性。高剂量对田间老鼠有一定驱避作用。
应用
用作种子处理,土壤处理或喷雾。按剂量0.125%(有效成分)拌种,防治甘蓝、莴苣、瓜类、茄子、蚕豆等苗期立枯病、猝倒病;按0.15~0.25%剂量(有效成分)拌种,防治稻苗立枯病、禾谷类黑腥病、松苗立枯病;0.4%剂量(有效成分)拌种,防治豌豆等立枯病。按每公顷用有效成分3750~5625克处理土壤(沟施或穴施),防治蔬菜、烟草、甜菜苗期病害。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对水500~800倍液喷雾,防治草莓等灰霉病,梨黑星病,马铃薯番茄晚疫病,瓜、菜类霜霉病、葡萄炭疽病、白腐病等。商品已有多种复配制剂生产,如与萎锈灵复配,与硫菌灵复配,三福美(40%福美双、20%福美锌、20%福美甲胂),(1.2%福美双、0.6%福美甲胺、0.6%福美锌)等。复配剂拌种双在中国已经商品化,是一种良好的代替汞制剂的拌种剂。40%拌种双可湿性粉剂含20%福美双和20%拌种类。其中的拌种灵为内吸性杀菌剂。其性状:纯品为白色粉状,熔点222~224℃,分解温度为270~285℃。不溶于水,在一般有机溶剂中溶解度小,易溶于二甲基甲酰胺。与酸生成盐,对碱较稳定。急性经口LD50:雄大鼠820毫克/千克,雌大鼠817.9毫克/千克,雄小鼠392毫克/千克,雌小鼠564毫克/千在。大鼠急性经皮LD50》3200毫克/千克。无明显蓄积作用。对大小鼠试验也未见致畸作用。两种药复配后,不仅毒性降低,而且防治病害的效果好于单一使用拌种灵或福美双,对作物的安全性比拌种灵高。40%科种双可湿性粉剂急性经口 LD50,雄大鼠3830毫克/千克,雌鼠3160毫克/千克,每100千克种子用拌种双有效成分40~80克拌种防治小麦黑穗病;用有效成分120~200克拌种,防治高粱黑穗病;用有效成分200克拌种,防治棉花苗期病害用2500毫克/升药液拌种,防治红麻炭疽病。
使用方法
1、棉花苗期病害的防治 50%可湿性粉剂300克拌棉籽100公斤,加适量水充分摇匀并立即播种。
2、烟草和甜菜根根腐病、番茄、甘蓝黑肿病、瓜类猝倒病、黄枯病的防治 用50%可湿性粉剂100克,处理土壤500公斤,做温室苗床处理。
3、苹果黑点病、梨黑腥病的防治 用50%可湿性粉剂500克,兑水250-400公斤,均匀喷雾。
4、水稻稻瘟病、胡麻叶斑病、立枯病的防治 每100公斤种子用50%可湿性粉剂0.5公斤拌种。
5、麦类黑穗病、玉米、高粱黑穗病的防治 每100公斤种子用50%可湿性粉剂0.5公斤拌种。
注意事项
不能与铜、汞及碱性农药混用或前后紧连使用。
拌过药的种子有残毒,不能再食用。 对皮肤和粘膜有**作用,喷药时注意防护。
误服会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皮肤接触易发生搔庠及出现斑疹等,应催吐,洗胃及对症治疗。 贮存在阴凉干燥处,以免分解。
葡萄园常用杀菌剂主要有代森锰锌、代森锌、福美锌、福美双、克菌丹、嘧菌酯、腈菌唑、氟硅唑,接下来小编就来具体说说葡萄种植过程中,这几种常见杀菌剂的使用方法,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帮助。 (一)代森锰锌 1、广谱性的保护性杀菌剂,可以与多种内吸性杀菌剂混用,延缓抗药性的产生。 2、可以有效防治葡萄霜霉病、炭疽病、白腐病、穗轴褐枯病、黑腐病、褐斑病、黑痘病等。 3、在使用代森锰锌,不能与强碱性药剂混用。 (二)代森锌 1、叶面喷酒使用的保护剂,对付许多病菌有触杀作用。 2、可用65%或80%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700倍液喷雾,喷雾时要均匀。 3、需注意的是,代森锌不能与铜制剂或碱性药物混用。 (三)福美锌 1、可作为杀菌剂、驱鸟剂,主要是起叶面保护作用。 2、幼果期可以用65%福美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雾,防治后期裂果。 3、注意事项:挂果后期应谨慎或禁止施用,同时不能与石灰、硫黄、铜制剂和砷酸铅混用。 (四)福美双 1、抗菌谱广,主要用于处理种子和土壤,防治禾谷类黑穗病和多种作物的苗期立枯病。 2、葡萄白腐病和葡萄霜霉病防治:福美双叶面喷雾。 3、葡萄白腐病防治:发病初期喷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每隔12-15天喷施一次,在采收前15天停止用药。 4、葡萄霜霉病防治:发病前,用70%百·福可湿性粉剂500-1000倍液喷防治,每隔7-10天喷施一次,在采收前15天停止用药。 (五)克菌丹 1、具保护及一定的治疗作用,可以有效防治根部病害。 2、病菌侵染期和发病初期:用50%克菌丹可湿性粉剂400-800倍液,可以有效防治葡萄霜霉病、黑痘病、炭疽病、褐斑病等病。 (六)嘧菌酯 1、杀菌谱广,具有治疗保护作用,并且有良好的渗透和内吸作用,可用于葡萄各个生长期。 2、葡萄霜霉病防治:喷施50%嘧菌酯水分散粒剂一般施用2000-4000倍液。 3、葡萄霜霉病防治:250g/L嘧菌酯悬浮剂40-48g/亩。 4、葡萄白腐病、黑痘病:用50%嘧菌酯水分散粒剂2000-3500倍液防治。 5、预防霜霉病、白粉病、黑痘病、黑腐病、穗轴褐枯病、白腐病:在开花前三五天喷施。 6、安全间隔期为7天。 (七)腈菌唑 1、杀菌谱广、内吸性强,对病虫害具有治疗保护作用,但具有一定**生长作用。 2、葡萄白粉病防治:喷25%乳油3000-5000倍液,每隔14天喷施一次。 3、葡萄炭疽病防治:用40%可湿性粉剂4000-6000倍液喷雾防治。 (八)氟硅唑 1、本身具有保护和治疗作用,渗透性强,能阻止病菌膜形成,使得病菌死亡。 2、能有效防治葡萄白腐病、白粉病、黑痘病、黑腐病等。 3、在葡萄2-3叶期、花前、花后施用,在套袋前处理果穗时禁止使用该药剂。 4、氟硅唑使用时氟硅唑应与其他杀菌剂交替使用。 5、采收间隔安全期为7-10天。 6、在使用氟硅唑时,40%氟硅唑乳油使用剂量不能低于8000倍液。
你好!题目太大,一时半会难以说明白。建议分阶段(时期)提问,以便解答。萌芽前全园喷布3-5波美度石硫合剂,杀灭越冬病菌和虫卵;其它时期根据药剂特性和病害、虫害发生时期,可选择杀菌剂:波尔多液、乙磷铝、甲霜灵、霜脲氰、烯酰吗啉、百菌清、多菌灵、甲基硫菌灵、代森锰锌、氟硅唑、农抗120、嘧霉胺、腐霉利、嘧菌环胺等;杀虫剂:吡虫啉、溴氰菊酯、氰戊菊酯、毒死蜱、甲维盐、阿维菌素等。
为什么要用过氧乙酸呢?比它有效且环保且安全的杀菌剂多了,在没有花和果实的的时候按说明书稀释倍数使用没有问题,在套袋之后也可以使用,但不建议在葡萄上使用过氧乙酸。
一、葡萄病毒病
1.葡萄扇叶病
葡萄扇叶病主要表现为扇叶、黄化叶及脉带三种症状类型。病株叶片严重扭曲,叶身不对称;叶柄凹大开张,叶脉发育不正常,由叶片基部伸出数条主脉,主脉不明显;叶缘多齿,叶片上常出现多种形状的褪绿斑点,叶片主脉黄化,后扩散成黄绿花斑叶,整个叶片呈扇子状,多出现在夏季初、中期。除了叶片症状外,病株的枝蔓也常变成畸形,有的新梢节间缩短,叶片簇生;枝条上有时出现对生芽,发育形成双头枝。
扇叶病的最大危害是严重影响坐果,使果穗松散,果粒大小不齐,成熟期不一致,在巨峰葡萄上有时出现潜隐性病斑果(图254)。病树易落花,形成无核果。植株感病后,生命力逐渐衰退,产量、品质降低,严重时甚至整株枯死。扇叶病毒除嫁接传染外,可由土壤线虫传播。
2.葡萄卷叶病
葡萄卷叶病是世界上分布最广泛的葡萄病毒病,凡是有栽培葡萄的地方就有卷叶病存在。卷叶病具有半潜隐性,在大部分生长季节不表现症状。被害葡萄一般在生长末期才表现症状,从基部叶片开始出现叶缘向下反卷,叶面凸凹不平,部分红色品种叶片出现红化症状,而部分黄色品种叶片则出现黄化症状。有的品种叶片则逐渐干枯变褐,病害严重的植株叶片成四角性,稍变硬,甚至逐渐枯死。
病树果穗数量减少,小型化;果实着色不良,成熟期推迟,含糖量大幅度降低,风味变淡。并使植株抗逆行消弱,嫁接成活率和扦插生根能力降低,易受冻害。
葡萄卷叶病毒主要通过人为的栽培活动来传播,其传播方式主要是利用病株的枝芽作无性繁殖材料,通过苗木远距离照扩散,这在我国尤其突出
防治方法 生产上主要采用脱毒苗木加以克服。对于发生病毒病的葡萄园,除了将发病植株刨除外,尚无好的治疗方法,
二、葡萄黑痘病
1.危害症状
该病害对葡萄的叶片、果实、新梢、叶柄、果梗、穗轴、卷须、花序均能造成危害,尤其嫩叶、新梢和幼果受害最重。
叶片受害初期出现针眼大小的红褐色至黑色斑点,周围有淡黄色晕圈,逐渐扩大,形成直径1.0~4.0毫米的近圆形不规则病斑。**灰白色,稍凹陷,边缘暗褐色或紫褐色,后期病斑**叶肉枯干破裂,出现穿孔。叶脉受害呈多角形病斑,造成叶片皱缩畸形。
新梢、卷须发病时出现长条形、椭圆形、圆形病斑,边缘黑色或紫红色,**浅褐色、褐色或灰白色,凹陷,开裂或不开裂。治疗不及时顶部嫩叶和生长点变褐干枯,新梢生长缓慢或停止,严重影响植株生长。该病害的症状与绿盲蝽的危害症状极容易混淆,通常绿盲蝽不危害卷须,可加以区别。
幼果受害发生近圆形浅褐色斑点,病斑周围紫褐色,中心灰白色,有时**为红色,稍凹陷,象鸟眼、俗称“鸟眼病”。病斑上有微细的小黑点,即为分生孢子盘。病果生长缓慢,绿色,质硬味酸,有时龟裂。受害迟的果粒仍能长大,病斑凹陷不明显,但味较酸,病斑面只限于果皮,不深入果肉,空气潮湿时,病斑上可出现乳白色粘质物质。
2.防治措施
冬季修剪后彻底清扫园地内的枯枝落叶和刮除下的多年生枝蔓上的老皮(图262、263),集中深埋或焚烧,并对园地进行全面翻耕,压埋地表的病源。在做好清园工作的基础上,对植株枝蔓、支架上的铁丝、立柱等架材进行全面、彻底的药剂喷洒杀菌。用药时间以萌芽期,特别是芽眼膨大呈绒球状时的铲除效果最好。药剂可用波美3~5波美度石硫合剂,淋洗式喷布,可以有效减轻黑痘病的危害。
生长期药剂保护应在孢子大量散发之前进行,可以减轻初次侵染。第一次药剂防护应在新梢生长度约15.0厘米左右时进行。为减轻果粒染病,花前、花后也应各喷药一次。有效药剂有:5.0%酰胺唑(霉能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40.0%氟硅唑乳油6000~8000倍液,12.5%烯唑醇3500~4000倍、10.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500倍液。
三、葡萄炭疽病
1.危害症状
该病主要侵染果实,也能危害穗轴、叶片、卷须和枝蔓等。果实被害初期,果面出现针头大小的水浸状淡褐色斑点,扩大后逐渐呈圆形、深褐色稍凹陷病斑,上面密生轮纹状排列突起的黑色小点,即病菌分生孢子盘,在潮湿条件下其上涌出大量桔红色的分生孢子团;果枝、穗轴、叶柄和卷须发病呈长梭形褐色凹陷病斑;而在新梢和结果母枝上只有病菌潜伏,无明显症状产生。
2.防治措施
结合冬剪,彻底清园,将剪下的枝蔓、穗柄、卷须及落叶、铁丝上的捆绑物等,全部清除出园,集中焚烧或深埋,并在芽眼萌动时细致喷洒3~5波美度的石硫合剂,降低菌源基数。该病害表现为前期侵染后期发病的特征,所以该病害的防治要及早动手,分别在花前、花后,幼果膨大期各喷药一次。生产上的常用药剂有25.0%咪鲜胺乳油1000倍液、10.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2000倍+10.0%美铵600倍液、25.0%吡唑醚菌酯1000倍液、30.0%苯醚甲环唑.丙环唑2000倍液和80.0%戊唑醇3000倍液,当病害发生后先用药控制住病情,然后疏除病果,最后再用药保护。
四、葡萄白腐病
葡萄白腐病是葡萄生产上最为重要的一种病害,它在危害葡萄果实的同时,也危害新梢和叶片,是造成葡萄丰产不丰收的主要病害。
1.危害症状
白腐病主要危害果穗,此外也能危害新梢和叶片。一般靠近地面的穗轴、小果梗最先发病,受害初期呈淡褐色边缘不规则的水渍状病斑。病斑逐渐向上、下或果粒蔓延,使整个果粒变淡黄褐色软腐,果皮破裂时溢出淡黄色粘液,最后果梗呈缢缩干枯状,并长出灰色小粒点,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器。被害果粒和穗轴梗若遇风雨冲击或田间作业触动,容易脱落,严重时地面撒落一层,这是白腐病发生的最大特点。
新梢发病,多在伤口部位,如新梢与铁丝摩擦处,摘心的断伤部位等。发病初期呈水渍状淡红褐色病斑。逐渐沿枝蔓向外发展,后由褐色变暗褐色形成条状病斑。病斑表面密生深褐色小点粒,即病菌分生孢子器。后期病部表皮纵裂或与木质部分离,严重时呈乱麻状。感病枝蔓上端生长衰弱,严重时枯**亡。病害在叶上多发生在叶缘或有伤口的部位,形成V形或较圆形的浅褐色病斑,有轮纹,后期病组织破裂。定植的一年生苗基部,也容易发生该病害,常造成植株死亡。
2.防治措施
(1)升高结果部位
因地制宜采用棚架或双“十”字形架种植,结合绑蔓和疏花疏果,使结果部位尽量提高到80.0厘米以上,减少果穗与地面病源菌接触的机会。
(2)搞好田间清洁卫生
秋冬季节结合修剪,彻底清除病果穗、病残枝,刮除可能带病菌的老树皮,彻底清除果园中的枯枝落叶、病果穗等。生长季节搞好田间卫生,清除田间病源污染和侵染物,结合管理勤加检查,及时剪除早期发现的病果穗、病枝体,收拾干净落地的病粒,并带出园外集中处理,可减少当年再侵染的菌源,减轻病情和减缓病害的发展速度。
(3)药剂防治
当病害发生后可以使用10.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500倍液、40.0%氟硅唑乳油6000倍液,25.0%戴挫霉1500倍液、12.5%烯唑醇3500~4000倍等药剂进行治疗,所有药剂都要与42.0%代森锰锌悬浮剂(喷富露)800倍液或68.7%恶唑菌酮水分散粒剂1000倍液或25.0%嘧菌酯悬浮剂2000倍液混用,药效明显增强。当病害控制住以后赶紧疏掉发病的果穗和果粒,然后再喷一次药进行保护。
五、葡萄霜霉病
葡萄霜霉病是葡萄生长过程中极易出现的一种严重的真菌性病害。该病害发生后极易导致葡萄早期落叶、新梢生长停滞、枝条不能成熟老化,不仅影响当年葡萄的产量和品质而且严重影响葡萄树的越冬,甚至来年的萌芽、树势和产量。
1.危害症状
葡萄霜霉病主要危害叶片,也能危害新梢、卷须、叶柄、花序、果柄和幼果。叶片受害后,在叶面产生边缘不清晰的水浸状淡黄色小斑,随后渐变呈黄褐色多角形病斑,病斑常互相连合成不规则大病斑。天气潮湿时,在叶片背面产生白色霜霉状物。发病严重时,整个叶片变黄反卷焦枯脱落。
嫩梢受害,初生水浸状、略凹陷的褐色病斑,天气潮湿,病斑上产生稀疏的霜霉状物,后期病组织干缩,新梢生长停止,扭曲枯死。卷须、叶柄、花序的受害症状与嫩梢相似。
幼果受害,病部褐色,变硬下陷,上生白色霜状霉层,易脱落。果粒受害,病部褐色至暗褐色,软腐,但很少产生霜霉,萎蔫后脱落。果实着色后很少侵染。
2.防治措施
(1)加强栽培管理,降低发病条件
及时中耕锄草,排出果园积水,降低地表湿度;合理修剪,及时整枝,尽量去掉近地面不必要的枝叶,使葡萄植株通风透光,创造不利于病菌侵染的环境条件;增施磷、钙肥及有机肥,酸性土壤多施石灰,提高植株抗病能力。
(2)药剂防治
萌芽前全园喷布波美3~5度石硫合剂进行病菌铲除,进入秋季以后交替使用1:0.7:200波尔多液、35.0%碱式硫酸铜悬浮剂400倍液每隔10~15天喷布一次,进行叶面保护,预防病害发生。发病初期,应喷布具有内吸治疗作用的杀菌剂,药剂可选用波尔多精·甲霜灵500倍液、69.0%的烯酰吗啉.锰锌600倍液、72.0%霜脲氰锰锌600倍液,所有药剂都要与42.0%代森锰锌悬浮剂(喷富露)800倍液或68.7%恶唑菌酮水分散粒剂1000倍液或25.0%嘧菌酯悬浮剂2000倍液混用,增强疗效。通常喷药后1天后即可发现叶片背面的白色霉层变褐消失,表明产生了药效,如果没有变褐消失,则应再次喷药防治。该病害极易产生抗药性,应注意不同药剂的交替使用。
六、葡萄灰霉病
灰霉病在我国南方和华中地区较为普遍,近年来北方葡萄产区灰霉病有逐年加重的趋势,尤其是酿酒品种和温室栽培,灰霉病造成的花序、果穗腐烂已成为当前的主要问题之一。
1.危害症状
灰霉病主要危害花序、幼果和已成熟的果实,有时也危害新梢、叶片和果梗。花序发病初期被害部呈淡褐色水渍状病斑,很快病斑变暗褐色,整个花序软腐,潮湿时病穗上长出一层鼠灰色霉层,即病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叶片、新梢发病产生淡褐色、不规则病斑。果实感病后出现褐色凹陷病斑,很快使整个果穗软腐并长出灰色霉层,有时可长出黑色菌核。
2.防治措施
(1)加强田间管理,降低病菌基数
冬季细致修剪,剪净病枝蔓、病果穗及病卷须、彻底清除园内的枯枝落叶,集中烧毁或深埋,降低病菌基数。
(2)药剂防治与果实套袋相结合
在开花前、谢花后和幼果期各喷一次化学药剂。药剂种类有50.0%异菌咪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10.0%嘧菌环胺水分散粒剂1500倍液、50.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40.0%嘧霉胺胶悬剂800倍液。果实套袋参照前面章节。
七、葡萄根瘤蚜
葡萄根瘤蚜是一种世界性的检疫对象,曾经对葡萄生产发达的欧美国家造成过毁灭性的灾害。我国部分地区已经发现葡萄根瘤蚜,并造成大面积毁园,我们必须提高警惕。
1.危害症状
葡萄根瘤蚜为严格的单食性害虫,它危害葡萄栽培品种时美洲系和欧洲系品种的被害症状明显不同。危害美洲系品种时,它既能危害叶部也能危害根部,叶部受害后在葡萄叶背形成许多粒状虫瘿,称为“叶瘿型”,根部受害,以新生须根为主,也可危害主根,危害症状在须根的端部形成小米粒大小,呈菱形的瘤状结,在主根上形成较大的瘤状突起,称为“根瘤型”。欧洲系葡萄品种,主要使根部受害,症状与美洲系相似。但叶部一般不受害。在雨季根瘤常发生溃烂,并使皮层开裂,剥落,维管束遭到破坏,根部腐烂,影响水分和养分的吸收和运输。受害树体树势明显衰弱,提前黄叶、落叶,产量明显下降,严重时植株死亡。
2.形态特征
根瘤蚜分为根瘤型和叶瘿型,我国发现的均为根瘤型。根瘤型无翅成蚜:体长1.2~1.5毫米,体型为长卵形,黄色或黄褐色,体背有许多黑色瘤状突起,上生1~2根刚毛;卵:长0.3毫米左右,长椭圆形,黄色略有光泽;若蚜:淡黄色,卵圆形。
3.防治措施
葡萄根瘤蚜唯一的传播途径是苗木,在检疫苗木时要特别注意根系及所带泥土有无蚜卵、若虫和成虫,一旦发现,立即就地销毁。对于未发现根瘤蚜的苗木也要严格消毒,其方法是:将苗木和枝条用50.0%辛硫磷1500倍液或80.0%敌敌畏乳剂1000~1500倍液浸泡10~15分钟。在发病地区建葡萄园,采用抗根瘤蚜的砧木如SO4、5BB等进行嫁接栽培是唯一有效的防治措施。目前,除了毁园、尚无彻底有效的治疗措施。
七、葡萄根结线虫
1.危害症状
植株地上部表现为生长不良,叶片发黄,产量降低,果实着色不良,抗逆性差。**部表现为幼嫩的吸收根或次生根上形成许多大小不等的瘤状体,将瘤状体剖开后,可见内部有黄色或褐色的物质。
2.防治措施
尽量不在老果园地上重新建园;购买苗木时要严格检查,不使用带虫苗木。并选用抗性砧木进行嫁接栽培,具有抗性的砧木有SO4、420A、光荣河岸葡萄、抗砧3号等。对于发病的葡萄园,主要通过加强肥水管理,增强树势,尽量延长结果年限。
八、浮尘子
浮尘子是叶蝉的俗称,在葡萄上二黄斑叶蝉和葡萄斑叶蝉较为常见。
1.危害症状
浮尘子以成虫或若虫聚集在葡萄叶背刺吸汁液,被害叶正面出现褪绿的小白斑,随后多个小斑连成大的白斑,严重时叶片苍白、焦枯。同时,浮尘子排泄出密密麻麻的褐色虫粪堆在叶片、果实等上面,影响葡萄生长及引起霉菌病害的发生,直接影响果实的质量。
2.形态特征
(1)斑叶蝉(葡萄二星叶蝉,图290) 成虫体长2.0 ~2.6毫米,加上翅长为2.9~3.3毫米,淡黄白色,头顶有两个明显的圆斑,复眼黑色。前胸背板前缘有几个淡褐色小斑点,小盾板前缘左右各有一个大的三角形黑纹,翅半透明,黄白色。若虫初孵时白色,老熟时黄白色,体长2.0毫米,胸部两侧可见明显的翅芽。卵乳白色,长椭圆形,稍弯曲,长0.6毫米。
(2)二黄斑叶蝉成虫体长3.0毫米左右,头部和前胸淡黄色,复眼黑或暗褐色,头顶前缘有2个黑褐色小斑,前胸背面前缘有3个黑褐色小斑点。前胸胸部小盾片上有2个较大黑褐色斑点,前翅表面暗褐色,后缘各有2个淡黄色的近半圆形的斑点,翅合拢后形成近圆形的淡黄色斑纹。成虫颜色会变化,越冬前为红褐色。
3.防治措施
冬季修剪后及时清除落叶、杂草、减少越冬虫源。生长期加强田间管理,及时引绑新梢,去除副梢,促使枝叶分布均匀、通风透光。药剂防治要抓好一代若虫期进行防治。药剂可选用50.0%乐果乳油1500~2000倍液、50.0%敌敌畏乳油800~1000倍液、10.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3.0%啶虫脒乳油2000倍液。由于该害虫具有受惊蹦飞的习性,常用的手动背负式喷雾器,往往不能将药液直接喷到虫体上,防治效果较差,应采用大功率的电动或汽油机喷雾器。
九、金龟子
危害葡萄的金龟子种类很多,常见的有苹毛金龟子、东方金龟子、铜绿金龟子、大黑金龟子、白星金龟子、四纹丽金龟子和豆蓝金龟子。
1.危害症状
金龟子食性很杂,除危害葡萄外,还危害多种果树和林木,它们的幼虫生活在土中吃根,叫蛴螬,成虫叫金龟子。苹毛金龟子、东方金龟子、铜绿金龟子、四纹丽金龟子主要吃叶,白星花金龟子吃果。
2.形态特征
(1)苹毛金龟子
又名长毛金龟子,成虫体长10.0毫米,头和胸部背面紫铜色,上有刻点,前腹部两侧有黄白色的毛丛,鞘翅茶褐色、半透明、有光泽,由鞘翅上可以看出后翅折叠形成的 “V”字型,腹端露出鞘翅之外(图291)。
(2)东方金龟子
又名黑绒金龟子,成虫体长6.0~8.0毫米,黑色或黑褐色,无光泽,体上布满极短极密的绒毛。
(3)铜绿金龟子
又名铜绿丽金龟子、青金龟子,成虫体长18.0~20.0毫米,头和胸部背面深绿色,胸背板两侧淡黄色,鞘翅铜绿色,有光泽,雌虫腹部末端腹面淡黄色,雄虫褐色。
(4)白星花金龟子
白星花金龟子成虫体长22.0毫米,灰黑至黑褐色,具有绿色或紫色光泽,头部前缘稍向上翻,前翅上有十余个白斑,前胸背板或鞘翅上布满许多小刻点。
(5)四纹丽金龟子
又名日本金龟子,成虫体长10.0~12.0毫米,体宽6.0~7.0毫米,上下扁平,有金属色反光,头部、前胸、小盾片、足、腹部浓绿色,鞘翅黄褐色或淡紫铜色,外缘黑绿色,鞘翅有纵向隆背,腹部末短较尖,露翅鞘外面,臀板上有两撮圆形白色毛丛,腹节两侧各有5块白色毛丛
3.防治措施
(1)人工捕杀
成虫在白天危害果实,且是数头聚在果实上的坑洞内,因此,有利于人工捕杀,据观察,该虫在白天活动时假死性不明显,一旦惊落地面后会立即飞翔逃走,在人工捕杀时,应乘其取食危害之际,迅速用塑料袋将害虫连同果实套进袋内,全部杀死。
(2)用糖醋液诱杀
根据金龟子成虫对糖醋液趋性强的特点,按照糖醋液配制比例酒:水:糖:醋1:2:3:4,加适量的敌百虫,装入黄色或深色的罐头瓶内,在害虫危害期悬挂在树上,每666.7平方米地放置10个左右,需注意要定期加水,防止瓶内药液挥发完。
(3)采用黑光灯诱杀
利用成虫趋光性采用黑光灯,高压水银灯诱杀。
(4)药剂防治
在成虫危害盛期,使用90.0%敌百虫800~1000倍液、50.0%敌敌畏乳油1000倍液、20.0%灭多威2000倍液于傍晚喷洒叶片、树体和树盘土壤,防效在90.0%以上。
十、绿盲蝽
绿盲蝽是一种杂食性害虫,除危害棉花外,近年来该虫已成为葡萄上的主要害虫,其危害直接影响到葡萄的生长和结果。
1.危害症状
被害幼叶最初出现细小黑褐色坏死斑点,叶长大后形成无数孔洞,严重时叶片扭曲皱缩,与黑痘病症状相似;花序受害后,花蕾枯死脱落,危害严重时,花序变黄,停止发育,花蕾几乎全部脱落,严重影响葡萄产量。幼果受害后,有的出现黑色坏死斑,有的出现隆起的小疱,其果肉组织坏死,大部分受害果脱落,严重影响产量。
2.形态特征
绿盲蝽成虫体长约5.0毫米,绿色,前胸背板深绿色,上有小的刻点,前翅革质大部为绿色,膜质部分为淡褐色。卵长约1.0毫米,长口袋形,黄绿色,无附着物。若虫体为绿色,上有黑色细毛,触角淡黄色,足淡绿色。
3.防治措施
早春及时清除园内杂草,减少越冬卵,并在新梢长到6~7片叶时,喷洒一次50.0%敌敌畏乳油1000倍液或10.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进行预防。
当发现危害后可以使用4.5%的高效氯氰菊酯乳油2500倍液、5.0%啶虫脒乳油3000倍液混合喷施进行防治。由于绿盲蝽白天一般在树下杂草及行间作物上潜伏,夜晚上树危害,因此,喷药要做到树上树下喷到、喷严。
声明:内容来自农学专业学生供稿,仅作为种植技术推广普及,如有误或侵犯您的利益,可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感谢合作。
耕种帮种植网联系电话18577074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