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种帮种植技术 农资信息

水果种植技术蔬菜种植技术害虫大全
药材种植技术粮油种植技术杂草大全
频道分类 : 农业信息 有机农业 农业种植技术 粮油种植 蔬菜种植 水果种植 药材种植 杂草图谱 害虫图谱 肥料知识 农药知识 咨询解答 农业知识 栽培技术

砂仁纹枯病最佳治疗方法

2017-08-12 23:41 作者:李先生  

砂仁

种 名:砂仁

学 名:Amomum villosum

别 名:阳春砂仁

科:姜科 属:豆蔻属

产地分布:

分布于中国广东、广西、云南和福建。

形态特征:

为多年生草本植物。茎丛生。根状茎匍匐地面生长。叶矩圆状披针形,穗状花序自根茎抽出,着花7~13朵,花白色,蒴果椭圆形,成熟时深红色。

生长习性:

喜高温高湿的林下环境,在疏松肥沃的砂壤土中生长良好。花期5~6月,花期气温22~25℃,空气相对湿度90%以上有利授粉结实。

繁殖培育:

常用分株和播种法繁殖。播种宜在8~9月种子采收后即播,20天左右出苗,苗高40~50cm便可出圃定植。定植株行距为1m×1m,第3年进入开花期。每年开花前和收果后分别施肥培土各一次。

园林用途:

砂仁观赏价值较高,初夏可赏花,盛夏可观果。

砂仁纹枯病 在砂仁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生,是砂仁主要病害之一。广西、广东、云南等省均有发生。为害叶片、叶鞘,使叶片早枯,花少而小,结实率降低,一般鲜果减收20% ~30%,甚至不能开花结果。茎杆枯死,匍匐茎和根系也枯烂。

症状 砂仁纹枯病一般从植株基部叶片先发病,逐渐向上扩展。初期,病斑长椭圆形,草黄色,边缘褐色。病斑扩大或互相愈合成不规则的云纹状,病部枯死呈灰白色。病害流行时,病斑变水渍状,灰绿色,无明显边缘,迅速愈合成不规则、似开水烫伤状。其上可长出白色菌丝体,结成菌丝团,最后形成菌核。菌核附着病部表面或落入土中越冬。

砂仁纹枯病症状

病原 由Rhizactonia sp.引起,属半知菌亚门,丝孢纲,无孢目,无孢科,丝核菌属真菌。菌丝体呈白色蛛网状,并不断结成白色菌丝团。菌丝近直角分枝,分枝处缢缩,并具一横隔。 菌丝团最后形成卵圆形或不规则形菌核。初期菌核灰白色,质松;老熟菌核棕黑色,质硬,底面扁平至稍凹陷。菌核大小为0.1 ~ 1.0cm ×0.1 ~0.8cm。

侵染循环 以病残体上病原菌或土中的菌核越冬。当遇适宜的寄主与适宜的环境条件时,即侵入为害。病原菌一般通过人畜、农具携带以及借流水、风雨进行传播。

发病条件 病害发生流行的因素很多,除病残体和土壤中潜存的菌核数为先决条件外,气候及土壤是影响发病的重要因素。

1.气候:阴湿多雨最适于纹枯病的发生。病原菌生长发育的最适温度为20~30℃;在适温条件下,病害发生的轻重与湿度成正相关,一般相对湿度为90%以上有利于病害发生。病害可由植株基部叶片迅速向上扩展蔓延,造成穿顶,云形病斑明显;蛛网状菌丝和菌核形成,病叶枯死。

2. 土壤:凡地势低洼,排水不良,土壤粘重的连作地块发病严重。这主要与土壤含水量多少有关,低温、高湿的土

壤环境,对匍匐茎和根系的生长不利,从而削弱了抗病力。

防治

1.选肥沃、疏松、富含腐植质,有适当荫蔽条件的地块栽培,并注意开好排水沟,保证湿润又不积水的土壤环境。

2.及时清除病残体及杂草,减少病菌来源。

3.选择无病壮苗和合理轮作。

4.注意种植密度,株行距要求1cm×1cm,避免过密。新栽植株及幼苗的荫蔽度以70% ~ 80%为宜;3年以上及正在开花结果的植株,荫蔽度以50%~60%为宜。

5.发现中心病株应及时淸除,烧毁残体,并用70%甲基托布津800~1000倍液喷洒全田,连续喷2~3次。收果后,将多余老株、病株、枯枝残叶清除干净。

  
耕种帮提供实用种植技术
|查看最新肥料报价 | 查看最新杀虫剂报价 | 查看最新杀菌剂报价 | 查看最新除草剂报价 | 查看最新调节剂报价 |
上一篇:糜子高产栽培技术 下一篇:牧草的适时刈割和贮制利用
 
最新文章
导航

您还未登录,立即登录?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