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姜又称生姜。隶属姜科姜属植物,为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在我国作为一年生经济作物栽培,是我国特产的重要蔬菜品种。姜在栽培过程中常受到姜温病、姜斑点病、姜炭疽病及地下害虫、两种夜蛾类害虫、姜弄碟等主要病虫害的为害,造成产量损失和品质下降。为确保大姜产业健康发展,准确识别大姜主要病虫害并及时防治显得尤为重要。
1主要病虫害识别
1.1主要病害症状识别
姜温病:又称青枯病和腐烂病。主要侵害地下茎和根部。感病肉质茎初呈水渍状黄褐色,失去光泽,后内部组织逐渐软化腐烂,仅残留外皮,挤压病部可流出污白色米水状汁液,散发臭味。根被害也呈淡黄褐色,根全部腐烂。地上茎被害呈暗紫色,内部组织变褐腐烂,残留纤维。叶片被害呈凋萎状,叶色淡黄,边缘卷曲,最后全株下垂枯死。
姜斑点病:又名白星病,主要危害叶片。叶斑黄白色, 梭形或长圆形,细小,长2~5mm,病斑中部变薄,易破裂或成穿孔。严重时病斑密布,全叶呈现星星点点,故又名白星病。湿度大时病部可见针尖小点,即病菌分生孢子。
姜炭疽病:危害叶片。多先自叶尖或叶缘现病斑,初为水渍状褐色小斑,后向下向内扩展成椭圆形或梭形或不定形褐斑,斑面云纹明显或不明显,数个病斑连合成斑块,叶片变褐干枯。潮湿时斑面现小黑点,即病菌分生孢子盘。
1.2主要虫害特征识别
地下害虫:
(1)蛴螬,别名白地蚕、白土蚕,是鞘翅目金龟甲总科幼虫的总称。以鳃金龟科和丽金龟种类的发生普遍为害最重。蛴螬体肥大弯曲近C形,体大多白色,有的黄白色。体壁较柔软,多皱,体表多生细毛。头大而圆,多为黄褐色或红褐色。胸足3对,一般后足较长。腹部10节,第10殿节上生有刺毛。
(2)地老虎,是小地老虎、大地老虎和黄地老虎三种害虫的统称。以幼虫害为主,幼虫别名黑土蚕、黑地蚕。幼虫体长:小地老虎为37~47mm,灰黑色,体表布满大小不等的颗粒,臂板黄褐色,具2条深褐色纵带;大地老虎为41~60mm,体表多皱纹颗粒不明显,臂板全部深褐色;黄地老虎为33~42mm,体表颗粒不明显,臂板为两块黄褐色斑。
夜蛾类害虫:主要以甘蓝夜蛾和斜纹夜蛾为主,两种虫害均为鳞翅目夜蛾科。甘蓝夜蛾老熟幼虫体长50mm,头部褐色,胴部腹面淡绿色,背面呈黄绿色或棕褐色;斜纹夜蛾老熟幼虫体长35~47mm,头部黑褐色,胴部体色因寄主和虫口密度不同而异,背线、亚背线及气门线均为灰黄色及橙黄色,从中胸至第9腹节在亚背线内侧有三角形黑斑1对,其中以第1、7、8腹节的最大,胸足近黑色腹足暗褐色。
姜弄碟:鳞翅目,弄碟科,别名银斑弄碟。成虫体长18~22mm,翅展32~44mm,体翅黑褐色,前翅有5个灰色斑,位于中室下方的斑块大,后翅中央有一大白斑;卵长0.8mm,半球形,顶端平,与叶面接触周边呈帽檐状稍皱侧面有50多条隆起细纹。老熟幼虫体长35~45mm,草绿色,3龄后在腹部第6节背线两侧出现两个近半月形黄斑,气门白色。
2主要病虫害发生条件
2.1主要病害传播途径和发生流行条件
姜温病:病原菌属细菌,带菌姜种或土壤带菌是主要初侵染源,并可借姜种调运作远距离传播。种植带菌苗长出的姜苗就会发病,成为田间中心发病株,靠灌溉水、地面流水、地下害虫和雨水溅射传播蔓延。高温高湿,时晴时阴的天气,特别是地温变化激烈利于该病发生流行。土地连作、低洼土壤粘重,无覆盖物,多中耕除草和偏施
氮肥发病重。
姜斑点病:病原菌称姜叶点霉菌,属半知菌类真菌。主要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器随病残体遗落土中越冬,以分生孢子作为初浸染和再浸染源,借雨水溅射传播蔓延。温暖多湿,植株间郁蔽,田间湿度大或连作,有利病害发生蔓延。
姜炭疽病:病原菌属半知菌类真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盘在病部或随病残体遗落土中越冬,分生孢子借雨水溅射或小昆虫活动传播,成为本病初侵染源和再侵染源。病菌除为害姜外尚可侵染多种姜科或茄科作物。病菌在田间寄主作物上辗转为害,无明显的越冬期。与茄科作物连作,田间湿度大或偏施
氮肥,植株生长旺盛有利病害发生蔓延。
2.2主要害虫为害特点及生活习性
蛴螬:栖居土中,喜食 刚播下的块茎以及幼苗,造成缺苗断垅,是一类分布广,为害重的害虫。蛴螬年发生代数因种类、因地理环境条件而异。是一类生活史较长的昆虫,一般一年一代或2~3年一代,长的5~6年发生一代。我市发生严重的铜绿丽金龟一年一代。蛴螬栖生土中,其活动主要与土壤理化特性和温湿度有关。在一年中,活动最适的土壤平均温度为13~18 ℃,高于23 ℃,向深土层转移,秋季土温下降至其活动适温,再移向土壤上层。
黑土蚕:幼虫将幼苗近地面的茎咬断,使植株死亡,造成缺苗断垅,严重的甚至毁种。在我市 可全年繁殖为害,无越冬现象。幼虫共6龄,3龄前在地面、杂草或寄主幼嫩部位取食,为害不大;3龄后白天潜伏在表土中,夜间出来为害,动作敏捷,性残暴,能自相残杀。老熟幼虫有假死习性,受惊缩成环形。
黑土蚕喜温暖潮湿的环境,最适发育温度为13~25℃,雨水充足或常年灌溉地,土质疏松,团粒结构好,保水性强的壤土、粘壤土、沙壤土,均适于黑土蚕发生。尤在姜田周边绿草多,可提供成虫产卵场所,密源植物多,可为成虫提供补充营养的情况下,将会形成较大虫源,发生严重危害。
甘蓝夜蛾:初孵幼虫群集叶背取食叶肉,残留表皮;3龄后可将叶片吃成孔洞或缺刻;4龄后分散为害,昼夜取食;6龄幼虫白天潜伏根际土中,夜出为害,造成严重减产。甘蓝夜蛾成虫对黑光灯和糖蜜气味有较强的趋性,喜在植株高而密的田间产卵,卵产于叶背单层成块,每个雌成虫产卵4~5块,约600~800粒。其发育最适温度为18~25 ℃,相对湿度70%~80%。
斜纹夜蛾:幼虫食叶,严重时可将全田作物叶片吃光,造成很大损失。在我市年可发生5~6代。成虫夜间活动,飞翔力强,一次可飞数十米远高达10米以上,成虫有趋光性并对糖醋酒液及发酵的胡萝卜、麦芽、豆饼、牛粪等有趋性。成虫需补充营养取食糖蜜有利产卵,卵多产于高达浓绿的边际作物上,以植株中部叶片背面叶脉分叉处最多。初卵幼虫群集取食,3龄前仅食叶肉,残留上 表皮及叶脉,呈白沙状后转黄。斜纹夜蛾发育适温较高为29~30℃,故严重为害时期多在7~10月份。
姜弄蝶:幼虫吐丝粘叶成苞,隐匿其中取食,受害叶呈缺刻或在三分之一处断落,严重时仅留叶柄。在我市年可发生4代,以蛹在草丛和枯叶内越冬,次年4月上旬羽化、产卵。幼虫5月中旬开始为害,以7~8月为害最重。雌蝶将卵散产于叶背,每个雌成虫可产20~34粒。幼虫孵化后爬行至叶缘,叶丝缀叶,3龄后可将叶片卷成筒状叶苞,并于早晚转株危害,老熟幼虫在叶背化蛹。
3主要病虫害无公害防治措施
3.1主要病虫害无公害防治措施
姜温病:①选用抗(耐)病种,如龙爪姜、铁杆青、大白姜等。②合理轮作换茬,选地势高且排水良好地块,深翻后每667m2施生石灰100~150kg,起高垅,增施磷
钾肥。③姜种消毒:用硫酸链霉素500mg/kg浸种48小时或用30%苯噻氰乳油1000倍液浸姜种6小时。
姜种切口蘸草木灰后下种。④发病初期及时铲除病株,并淋洒药剂预防控病,做到齐苗灌穴,始病期拔出病株后及时喷药预防。病穴灌药可用5%硫酸铜或40%农用硫酸链霉素1000~1500倍液每穴0.5~1kg药液。喷雾可用10%恶醚唑水分散粒剂2000倍液或20%恶菌铜悬浮剂600倍液,喷洒兑好的药液75~100kg每667m2,隔10~15天一次,连续防治2~3次。
姜斑点病:①尽量避免连作,不要在地势低洼地块种植,注意清沟排渍,搞好田间清洁工作。②施用腐熟有机肥生物有机肥,避免偏施或过量施用
氮肥,注重增施磷
钾肥和有机肥。③发病初期喷洒75%
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78%波.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隔7~10天1次,共防治2~3次。
姜炭疽病:①避免姜地连作。②收获时彻底收集病残物烧毁。③施用有机活性肥或生物有机
复合肥,抓好以肥水管理为重点的栽培防病,增施磷
钾肥和有机肥,避免偏施过施
氮肥,高洼深沟,清沟排涝。④发病初期及时喷洒20%
咪鲜胺乳油800倍液,50%
咪鲜胺锰络合物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70%丙森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10~15天一次,防治2~3次。注意喷雾均匀喷足药液。
3.2主要害虫无公害防治措施
蛴螬:①应做好测报工作,调查田间虫口密度,掌握当地为害的主要金龟子成虫发生盛期,及时防治成虫。②耕翻土壤时,捡拾幼虫。避免施用为腐熟
农家肥,减少成虫产卵。合理灌溉,使蛴螬向土层深处转移,避免姜最易受害时期。③药剂处理土壤,用50%
辛硫磷乳油每667m2200~250毫升兑水10倍,喷于25~30kg细砂土拌成毒土,撒于播种沟(塘)内或用5%
辛硫磷颗粒剂每667m22.5~3kg 处理土壤。④药剂灌根,在蛴螬发生重的田块灌50%
辛硫磷乳油700~800倍液,每株灌兑好的药液150~250毫升。
黑土蚕:①预测预报,对成虫测报可用黑光灯或糖醋液诱蛾。如平均每天诱蛾5~10头,表示进入发蛾盛期;蛾量高峰期过后20~25天既为2~3龄幼虫盛发期,为防止适期。幼虫如定植前每平方米有幼虫0.5~1头或定植后每平方米有幼虫0.1~0.3头(或百株细苗上有幼虫1~2头)既应防治。②清除杂草,防止地老虎成虫产卵,降低虫口密度。③诱杀防治:一是用黑光灯诱杀;二是糖醋液诱杀,其配制为糖6份、醋3份、白酒1份、水30份、90%
敌百虫1份调匀装入盆中置于田块中。④性诱剂诱杀:每2亩设一个诱捕器,用三脚架支撑在姜地中,距地面1米高。⑤化学防治:喷洒48%
毒死蜱(毒丝本、乐丝本)乳油每667m290~120毫升兑水50~60kg或用50%
辛硫磷乳油800倍液喷雾防治。
甘蓝夜蛾、斜纹夜蛾:①提倡诱杀成虫,可采用黑光灯或糖醋液诱杀。②在幼虫期可喷洒0.2%苦皮藤乳油1000倍液或0.5%印柬素乳油800倍液进行防治。
姜弄蝶:①大姜收获后及时清理假茎和叶片烧毁或沤制
肥料,以减少虫源。②人工摘除虫苞。③幼虫期喷洒青虫菌(苏云金秆菌)悬浮剂800倍液或20%氰戊菊酯乳油2000倍液进行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