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农业措施1。秋耕冬灌,中耕化蛹
利用棉铃虫在土中越冬时间长,深度浅,容易翻身的特点,通过深挖破坏蛹室,然后在入冬前灌水增加湿度,可使大部分在地下越冬的蛹死亡。结合春季铲垄杀蛹,可有效降低越冬基数。改变现有耕作制度,棉田秋后及时摘棉捡柴,冬季灌溉,会破坏棉铃虫越冬环境,减少越冬基数。小麦收获后,棉田要及时耕作,以利化蛹。
2。大面积种植玉米诱卵带
利用棉铃虫在玉米上栖息产卵的习性,在棉田周围种植玉米诱卵带,可以有效减少棉田的产卵量,通过及时的药物防治,可以有效杀死卵,降低种群密度。或者棉田里种玉米8行:一行,3-5米种一穴,每穴2-3株,每亩100穴。使玉米的抽雄与棉花的发芽相一致。玉米植株诱捕棉铃虫成虫和卵,便于及时抓蛾杀卵。
[br/]3。用杨树枝条诱杀成虫
利用棉铃虫成虫对杨树枝叶的趋性,用塞子人工诱杀飞蛾是简单有效的综合防治措施之一,可降低孵化率20%左右。
4。人工捕虫取卵
化学防治后留下的老幼虫不仅抗药性强,而且大部分已经腐朽成花和棉铃,重新用药后很难有效。特别是第三代或第四代棉铃虫的蛀孔性很强,很难彻底清除化学物质。因此耕种帮建议养殖岗建议,对大龄幼虫进行化学防治和修剪后进行人工捕捉是一种有效的措施。在三、四代棉铃虫的防治中,根据棉花的生长情况,合理修剪加重,彻底清除无效芽,去除不结果枝,在田间集中处理,可大大减少田间的虫卵和虫量。通过人工捕虫和收卵,残虫率可降低28%-35%。
二。物理措施
利用棉铃虫的趋光性,在棉田中安装黑光灯、高压汞灯或其他灯来诱捕成虫。尤其是高压汞灯诱杀棉铃虫效果显著,可减少掉卵30%-40%。二代棉铃虫*的诱杀效果,高压汞灯日均诱杀量3068只,诱杀量9000只,比黑光灯高24倍,防治效果50%-60%。根据我们的实验,离高压汞灯越近,落卵越低,诱杀效果越好。所以耕帮建议大棉田灯间距200-250米。三、生物防治
生物制剂对人类安全,不污染环境,不会使棉铃虫产生抗药性。但受环境条件影响较大,可根据气候和虫情与其他措施配合使用。在第二代棉铃虫发生中期或春棉田棉铃虫卵高峰期,用200倍Bt-781乳剂与有机磷农药混合喷施3天。保护和利用天敌。利用天敌如中华草蛉、赤眼蜂、臭蝽。)来控制它的伤害。如果用赤眼蜂防治,一般在产卵初期和高峰期连续释放棉铃虫2~3次,每次每亩15 ~ 20000只。也可喷洒250-300倍的每克含160亿活孢子的B.T .乳剂,或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棉铃虫的性信息素也可以用来诱捕和杀死成虫。
四。棉铃虫化学防治
棉铃虫化学防治仍然是棉铃虫综合防治中不可缺少的有效的主要措施。针对当前防化工作中存在的用药单一、盲目、误用、滥用等现象,实施 四 即统一预测、统一标准、统一配方、统一熔炼预防、提高防治效果。并且在具体控制时要注意以下问题:
1。注意防治指标
在系统调查和准确预测的基础上,当不同田间达到防治指标时,应及时进行农药处理。同时也不能一见虫害就治,以免浪费药剂,增加成本,降低防治效果。防治指标:100株有卵为二、三代30-mdash;50粒,四代50 mdash100片。抗虫棉对第二代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但对第三、四代的防治效果逐渐下降,因此抗虫棉的防治指标可适当放宽。
2。把握施药关键期
防治棉铃虫的施药关键期是从卵高峰期到卵孵化高峰期。根据棉铃虫卵的调查结果,结合气候特点,适时预报卵高峰期到卵孵化高峰期的日期。
[br/]3。注意抗虫棉周围其他作物田棉铃虫的防治。由于抗虫棉的抗虫性,棉铃虫向棉田以外的其他作物田扩散聚集。然而,这些棉田外的寄主往往被忽视。因此耕种帮建议在做好棉田棉铃虫防治工作的同时,也要做好田间周边作物的防治工作,降低下一代的源基数,减少危害。
4。用药要对,品种要交替。棉铃虫发生初期,应同时使用卵类和昆虫类杀虫剂;选择后期杀虫效果好的农药;清扫时应选择对大龄幼虫杀伤力强的农药,不同品种的农药交替使用,延缓害虫抗药性的产生。加强预测预报,掌握各代卵的孵化期,选用21%溴虫腈EC 6000倍、90%敌百虫1000倍、50%辛硫磷1500倍、或10%氯菊酯2000倍。防治效果较好的是凯威168、赛丹、拉文,防治效果持续3天。凯168,赛丹,拉文等。5 .
。注意及时检查,确保质控
每次给药后及时检查。如果残虫量仍在防治指标以上,应及时补充和处理,尽量在3龄前消灭棉铃虫。根据棉铃虫3、4代的特点,喷洒时不宜走得太快。每亩用药液不少于60kg-75kg,喷洒要均匀,以到达喷头 转动两个按钮,在四周打孔。,以使棉株各部位的虫卵吃药,保证防治质量。另外,根据棉铃虫的活动习性,上午10点前和下午5点后服药为宜。
声明:内容来自农学专业学生供稿,仅作为种植技术推广普及,如有误或侵犯您的利益,可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感谢合作。
耕种帮种植网联系电话18577074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