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玉米叶斑病
玉米叶斑病是世界各地玉米产区的一种常见叶部病害。我国夏玉米的病害比春玉米严重,流行年份可造成巨大损失。病斑主要集中在叶片上,一般从下部叶片开始,逐渐向上蔓延。起初斑点被水浸泡过,后来变成黄褐色或红褐色,边缘较暗。病灶呈椭圆形,近圆形或长圆形,长10-15毫米,宽3-4毫米,有时病灶内可见2-3个同心螺旋。
华北地区7-8月气温达到25℃以上,适合该病流行。在此期间,如果雨天多,雨量多,气温高,小斑病就会严重发生。【/br/】防治方法:推广种植豫玉11号等抗病高产品种,可有效减少小叶斑病的发生和危害。加强栽培管理,拔节和抽穗期追施复合肥,促进健壮生长,提高植物抗病能力。清洁农村,集中焚烧病残,减少病源。化学防治:发病初期喷施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65%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或农康120水溶液100-120倍。从心叶末端到抽雄期,每7天喷一次,连续喷2-3次。
二。玉米纹枯病
玉米纹枯病在全国各地均有发生,尤其是我国中南部夏玉米产区。可危害多种禾本科作物,如棉花、大豆等双子叶作物。叶鞘、叶片、穗部和苞片被该病侵染,初期出现水染灰绿色近圆形斑点,后变为白色、淡黄至红棕色云纹斑。温度高时,病斑上产生白色霉菌,后期产生菌核,起初呈白色,老化后呈黑褐色。该病主要发生在玉米生长的中后期,如果拔节期后长时间下雨,病害严重。土壤肥沃、偏施氮肥、植物丛生、地势低洼、排水不畅、田间阴暗、气温高(*适宜温度为26-32℃)、湿度大(相对湿度85%以上)都有利于发病。如果温度低于20℃,发生干旱(相对湿度在75%以下),不利于菌丝生长,致病力有限,甚至不能发病。
防治方法:将病残尸体移走,销毁或翻面深埋。种植抗病品种。适时播种,增施有机肥或含腐植酸的复合肥,避免偏施氮肥,大雨时注意开沟排水,降低田间湿度,促进玉米健壮生长,提高抗病能力。化学防治:喷洒5%井冈霉素1000倍液、20%三唑酮EC 10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40%菌克净800倍液,或50%菌倍特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涂的时候要把药液喷到女性耳朵和下面的茎部。
三。玉米丝黑穗病
玉米丝黑穗病是我国春玉米产区的一种重要病害。常见于东北、华北、华中、华南、西南和西北的山区,也危害一些高粱和玉米。症状只出现在耳朵和穗上。病株雌穗变小,不开花,整个穗除苞叶外都变成大黑粉芽。后期部分苞叶爆裂释放出黑色粉末,即病菌的冬孢子。一般黑粉被束缚成块状,不易飞走,内部有丝状寄生维管束。
玉米3叶期前,土壤温度为21-28℃,湿度适中干燥*时,有利于病菌的入侵。在4-5叶期之后,玉米较少感染,并且病害不会再次感染。当种子发芽时,病菌也发芽并感染幼苗。随着植物的生长,*耳朵会受损,变成黑粉。连作、粗放耕作、覆土过厚、土壤干燥都有利于侵染。这种真菌在高粱长到15mm之前就感染了高粱,会引起高粱丝黑穗病。【/br/】防治方法:种植抗病品种,钟丹2号等杂交种更抗病。及时清除病瘤或植株,收获后清理农村,减少初侵染源,重病区避免连作,实行轮作。精耕细作,适时播种,可促进种子早期萌发,快速挖掘,减少病害发生。农药防治:拌种用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0.5%、50%敌百虫可湿性粉剂0.8%、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0.2%或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0.3%。
四。玉米黑穗病
玉米黑穗病是玉米中非常常见的一种病害,常危害玉米的茎、叶、穗等幼嫩组织,产生大小不等的病瘤。发病初期,肿瘤呈银白色,有光泽,迅速扩大。后期外膜破裂,失水后放出大量黑色粉末,即病菌的冬孢子。冬孢子埋在土里越冬成为次年的传染源。肿瘤长在雌性耳朵上,影响结实或导致生殖力下降。
防治方法:选择抗病品种,轮作,减少传染源。抽穗前后及时灌溉,避免干旱,及时防治玉米螟,最大限度地减少虫害或机械损伤,防止病菌从伤口侵入。
声明:内容来自农学专业学生供稿,仅作为种植技术推广普及,如有误或侵犯您的利益,可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感谢合作。
耕种帮种植网联系电话18577074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