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药安全使用技术要点讲解如下
1.确定防治对象,对症下药。当田间出现病、虫、草、鼠为害时,首先要根据其特征和危害症状进行确诊,特别是作物病害,常见的病害可根据病症和病状进行判断,一些在当地新出现的病害,一定要咨询植保技术部门,通过试验或仪器进行诊断清楚后,再选用防治药剂。
2.选用对路的
农药品种,掌握适宜的浓度和防治时期,提高防治效果。不同作物或一种作物中的不同品种对
农药的敏感性有差异,如果把某种
农药施用在敏感的作物或品种上就会出现药害。如
乙草胺可广泛用于番茄、辣椒、茄子、大白菜、芹菜、萝卜、葱、蒜等多种蔬菜,但对黄瓜、菠菜、韭菜上使用易发生药害,因此选用对路的
农药品种十分关键。在选定防治药剂后,还要根据作物的生长期和病虫害发生程度,掌握最佳的防治时期,并严格按照
农药包装上注明的使用浓度进行科学配制。
3、科学使用
农药。农作物病虫防治,要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在搞好农业、生物、物理防治的基础上,实施化学药剂防治。开展化学防治把握好用药时期,绝大多数病虫害在发病初期,危害轻,防治效果好,大面积暴发后,即使多次用药,损失也很难挽回。因此,要坚持预防和综防,尽可能减少
农药的使用次数和用量,以减轻对环境及产品质量安全的影响。
4、采用正确的施药方法。施药方法很多,各种施药方法都有利弊,应根据病虫的发生规律、危害特点、发生环境等情况确定适宜的施药方法。例如防治地下害虫,可用拌种、毒饵、毒土、土壤处理等方法;防治种子带菌的病害,可用药剂拌种或温汤浸种等方法。由于病虫危害的特点不同,施药的重点部位也不同,如防治蔬菜蚜虫,喷药重点部位在菜苗生长点和叶背;防治黄瓜
霜霉病着重喷叶背;防治瓜类炭疽病,叶正面是喷药重点。
5、掌握合理的用药量和用药次数。用药量应根据药剂的性能、不同的作物、不同的生育期、不同的施药方法确定。如作物苗期用药量比生长中后期少。施药次数要根据病虫害发生时期的长短、药剂的持效期及上次施药后的防治效果来确定。
6、注重轮换用药。对一种防治对象长期反复使用一种
农药,很容易使这种防治对象对这种
农药产生抗性,久而久之,施用这种
农药就无法控制这种防治对象的危害。因此,要注重轮换、交替施用对防治对象作用不同的
农药。
7. 加快新
农药器械的引进、示范、推广。使用性能优良的施药器械是提高
农药利用率的最有效的途径。施药器械性能的好坏,与
农药的雾化程度的高低成正比,与
农药的流失和漂移量成反比,施药器械性能优良,
农药的雾化程度就高,
农药的流失和漂移量较少,提高了
农药利用率,减少了
农药的使用量。近年来,我国
农药品种的更新换代速度不断加快,高效、低毒、低残留的
农药数量和销量所占比重持续提高。各县通过试验示范,适时地推广了一批高效、低毒、低残留的
农药新品种,解决了生产需要。为了解决我国
农药器械设备落后的问题,全国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推广了一批新型施药器械,如卫士牌手动喷雾器、PB~16型手动喷雾器、泰山牌机动喷雾机、东方红机动喷雾机等,
农药使用量减少33%,雾化程度较细,防治效果达95%,在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中取得了显著成效。
8、严格遵守安全间隔期规定。
农药安全间隔期是指为保证农产品的
农药残留量低于规定的容许量,是最后一次至收获、使用、消耗作物前的时期,即自喷药后到残留量降到最大允许残留量所需的时间。安全间隔期的长短,取决于
农药的品种、作物口径、施药方法、施药量及气象条件等。各种药因其分解消失的速度不同,具有不同的安全间隔期。在实际生产中,最后一次喷药到作物收获的时间应比标签上规定的安全间隔期长。为保证农产品残留不超标,在安全间隔期内不能采收。喷药后的作物应立警戒标识,尤其是瓜、果、菜应插警戒红牌,禁止人、畜入内。
声明:内容来自农学专业学生供稿,仅作为种植技术推广普及,如有误或侵犯您的利益,可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感谢合作。
耕种帮种植网联系电话18577074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