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最新肥料报价 |
查看最新杀虫剂报价 |
查看最新杀菌剂报价 |
查看最新除草剂报价 |
查看最新调节剂报价 |
2017-08-03 20:14 作者:李先生
1、拉大昼夜温差。白天气温高,盖层薄膜,可使菇畦内温度比膜外高出2~3℃,夜晚10时后打开薄膜,使温度迅速下降。
2、控制菇场湿度。转色后,初期维持菇畦相对湿度在85%左右,随着大量菇蕾分化出菇盖、菇柄后,降低空间相对湿度至80%左右。
3、适宜创造干湿差。秋菇前期,菇筒内部含水量较充足,完全能满足*批菇子实体生长的需要,不用浸水催菇。*批菇采后,停止喷水,掀膜通风,让菌筒表面干燥1~3天,再盖上薄膜提高畦温,促进菌丝生长。2~3天后,采后留下的菇穴会发白长出菌丝。这时再喷水增湿,掀膜通风,促使下一批菇生长。
4、保证通风,减少畸形菇。气温在23℃以上,每天早、中、晚各通风1次;气温在18~23℃,早、晚各通风1次;气温在17℃以下,每天通风1次即可。
5、预防杂菌感染,延长菌筒寿命。
声明:内容来自农学专业学生供稿,仅作为种植技术推广普及,如有误或侵犯您的利益,可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感谢合作。
耕种帮种植网联系电话18577074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