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4-27 14:15 作者:李先生
草地螟成虫有群集性,对多种光源有很强的趋性,尤其对黑光灯趋性更强。卵多产在黎科、菊科和茄科等植物上。幼虫4、5龄期食量较大,占幼虫总食量的80%以上。下面我们了解一下草地螟防治方法。
草地螟的发生规律
分布于我国北方地区,年发生2~4代,以老熟幼虫在土内吐丝作茧越冬。翌春5月化踊及羽化。成虫飞翔力弱,喜食花蜜,卵散产于叶背主脉两侧,常3~4粒在一起,以距地面2~8cm的茎叶上最多。初孵幼虫多集中在枝梢上结网躲藏,取食叶肉,3龄后食量剧增,幼虫共5龄。草地螟以老熟幼虫在丝质土茧中,越冬。越冬幼虫在翌春,随着日照增长和气温回升,开始化蛹,一般在5月下至6月上旬进入羽化盛期。越冬代成虫羽化后,从越冬地迁往发生地,在发生地繁殖1-2代后,再迁往越冬地,产卵繁殖到老熟幼虫入土越冬
草地螟的农业防治
在草地螟产卵期,未孵化之前,消除田内及地边杂草,把铲下来的草集中起来埋掉。草地螟大发生年,幼虫未进入豆田前,挖防虫沟阻杀,沟里可施药剂。
草地螟的化学防治
1、熏蒸:在8月成虫盛发期,用80%的敌敌畏100―150克拌锯末和麦糠4千克,每亩40堆,均匀堆在大豆棵下,通常可维持药效8―10天。
2、
3、喷粉:2。5%敌百虫粉剂;3%混灭威粉剂;2%杀螟松粉剂,每亩1.5―2公斤喷粉。
草地螟的物理防治
在豆田内架设黑光灯,诱杀成虫。
声明:内容来自农学专业学生供稿,仅作为种植技术推广普及,如有误或侵犯您的利益,可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感谢合作。
耕种帮种植网联系电话18577074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