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鲍菇是近年驯化栽培成功的食用菌新品种,其菇体肥大,菌柄洁白似雪,脆嫩爽口,盖大肉厚,香味浓郁似杏仁,鲜美如鲍鱼,故名杏鲍菇。目前我国南北均有少量栽培,产品销往宾馆、饭店,售价较高。
1生物学特性
杏鲍菇菌丝生长不需光线,温度不宜超过32 ℃,以24-- 26℃为最适,要求空气湿度60%,培养料含水量55%~60%,pH 6.0—6.5;菇体形成与发育需适量的散射光(500—1 000lx),温度以18℃为最佳,低于8℃菇体难以形成,高于22 cC菇体发黄死亡,出菇阶段空气湿度提高到85%—90%,菇体发育阶段降低到80%。根据我国气候特点,南方春栽应选择2-4月,秋栽10—12月,北方春栽3—5月,秋栽9~11月。
2栽培技术
2.1 原料选择与配方 根据当地资源选择新鲜、无霉变、无虫蛀的培养料,如棉子壳、木屑、草、玉米芯、秸秆、蔗渣等,用孔径10 mm的粉碎机粉碎。现介绍几个配方供参考选择:①木屑和棉子壳各37%,麦皮24%;②木屑和棉子壳各27%,豆秸30%,麦皮9%,玉米粉5%;③草粉38%,棉子壳40%,麸皮20%;④玉米芯78%,麦皮(或米糠)20%;⑤玉米芯38%,草粉38%,麦皮12%,玉米粉10%。以上配方均需加糖和碳酸钙各1%。
原料使用前先曝晒2—3 d(天),然后加水混合均匀,用手抓一把握紧,指缝间有水印即可。
2.2 原料处理
2.2.1 建堆发酵 原料按配方比例加水翻拌均匀后,选择避风向阳的空地(或室内)建堆,拌料在250-500kg的应建成馒头形堆,500-1000kg的应建成梯形堆。堆高控制在1 m,宽不超过2 m。料堆建成后覆盖塑料薄膜或草帘进行发酵。料堆距地面25 cm处温度达到50℃时,进行第1次翻堆,外表用铁锨轻轻压平,在堆顶部用直径为]0cm粗的木棍向下扎2—3个孔,然后在表面隔30-50 cm用直径约3 cm粗的木棍与地面呈45度角向堆中心扎孔,再在料堆底部距地面15 cm处平行于地面扎2-3个孔,然后覆盖塑料薄膜或草帘进行保温发酵。料温上升到65 ℃并持续一定时间后温度有所下降,降到55℃时再进行翻堆,注意料温不可过高,若超过70℃,则揭去覆盖物,并在堆上多扎孔使之降温,否则,不但损失养分,还会孳生有害物质。第2次翻堆时应适当喷(洒)水,弥补发酵过程中损失的水分,并按料量1%撒施石灰粉,建堆管理方法仍同前面,共翻堆2次。最后—次料温降到55℃时,即可散堆调节pH为6.5—7.0,培养料含水量以手捏有水溢出时即可装袋。
2.2.1 装袋、灭菌、接种 栽培杏鲍菇所用塑料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