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李、杏(包括樱桃)果实中都含有硬核,同属于核果类水果,果实发育及采后生理方面有着共同的特点。正是因果实中含有硬核,所以生长时出现双S型的生长曲线。桃、李、杏果实的呼吸强度大;都有呼吸高峰,所以同属呼吸跃变型果实,这决定了它们有着基本相似的贮运保鲜技术措施。但随着树种和品种不同,所采用的贮运保鲜技术又有区别。桃、李一般分早、中、晚熟品种,且早熟与晚熟品种相差很大。早熟的春雷桃在山东5月上旬即可成熟,而晚熟的冬桃则在11月才成熟。早熟李于山东6月初成熟,黑宝石则在10月底成熟。但桃和李的其他优良品种的成熟期则相对集中于7月~8月间。杏和樱桃早熟与晚熟相差时间比较少,成熟期相对集中,所以不可避免会出现“旺季烂、淡季断”的现象,这就要求提高各类品种的贮运保鲜技术水平,延长市场供应期,增加果农的收入。 一、槐、李、杏采后生理及贮藏特性 桃果采收后果实组织中果胶酶、纤维素酶、淀粉酶活性很强,这是使桃采后在常温下很易变软、败坏的主要原因。特别是水蜜桃,采后呼吸强度迅速提高,比苹果高1倍~2倍,在常温条件下1天~2天就变软。低温、低氧或高二氧化碳可抑制这些酶的活性,因此采后的果实应立即降温,及时进入气调状态,以保持其硬度和品质。 桃对温度的反应比其他果实都敏感。桃采后在低温条件下呼吸强度被强烈地抑制,但易发生冷害。桃的冰点温度为-1.5℃,长期0℃以下易发生冷害。冷害发生的早晚和程度与温度有关。据研究表明,桃在7%下有时会发生冷害,3℃~4℃是冷害发生高峰,近0℃反而小。发生冷害的桃果实细胞皆加厚,果实糠化、风味淡,果肉硬化,果肉或维管束褐变,桃核开裂,有的品种冷害后发苦或有异味产生,但不同的品种其冷害症状不同。 桃果实对二氧化碳很敏感,当二氧化碳浓度高于5%时就会发生二氧化碳伤害。二氧化碳伤害的症状为果皮褐斑、溃烂,果肉及维管束褐变,果实汁液少,果肉生硬,风味异常,因此在贮藏过程中要注意保持适宜的气体指标。 桃果实表面布满绒毛。绒毛大部分与表皮气孔或皮孔相通,这使桃的蒸发表面增加了十几倍乃至上百倍,因而桃采后在裸露条件下失水十分迅速。一般在相对湿度为70%、温度为20℃条件下,裸放7天~10天,果实的失水量会超过50%。失水后的果实皱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