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鲍菇(pleurotus eryngii),又名刺芹侧耳,是我省近年来栽培的一种珍稀菌类,并已形成一定规模。古田亚西亚食品公司、屏南森悠食品公司等几家香菇保鲜厂率先将杏鲍菇进行保鲜销往日本、香港等地,产品极受欢迎。我们根据厂家对产品质量的要求,把食用菌覆土机制理论,应用于袋栽杏鲍菇,2000年在古田凤埔、吉巷,屏南甘棠等乡镇推广地栽杏鲍菇60万袋,产鲜菇360吨,产值达270多万元,2001年大面积推广。覆土地栽杏鲍菇改变常规短袋站立栽培模式,充分利用畦面潮湿土壤的降温、保温功能,实践证明,覆土地栽杏鲍菇具有提早出菇和朵型圆整、个大柄粗、上下均匀、色白、产量稳定、保鲜菇收购率高、市场竞争力强的优点,比常规栽培法提高经济效益45%,这种模式操作简单,省工省力,农民容易接受:
一、菌株选择。出口产品,应选择朵形圆整,菌柄上下均匀、色白、组织较密,口感好的菌株。通过试验,从福建省食用菌菌种站引进的“杏鲍1号”具有菌肉肥厚,质地脆嫩,外形美观,出口合格率高特点,适合于覆土地栽。
二、季节安排。杏鲍菇栽培适宜生长温度为12—18℃,从制袋接种到出菇约需40—50天,一般在9月中下旬制袋较为适宜,杏鲍菇生长对温度敏感,当温度持续高于20℃以上,菇体易萎缩,发黄腐烂,因此,不同海拔地区应根据出菇适宜温度来安排适合当地的栽培季节尤为重要。
三、菌种制作。母种采用PDA添加3克蛋白胨可促进菌丝生长。母种置于26℃下培养10—13天能长满试管,原种、栽培种可用木屑麸皮培养基上添加部分棉籽壳,一般原种、栽培种在25℃培养下,35—40天可以长满瓶(袋)。
四、菌袋生产。
1.原料与配方。杏鲍菇适宜的生长基质较多,各种农林副产品的下脚料,如阔叶树木屑、棉籽壳、蔗渣、麦秆、废棉、稻草、草粉等均可作栽培主原料,麸皮、米糠、玉米粉、糖、碳酸钙、石膏粉等是栽培杏鲍菇的辅助材料。
配方一:棉籽壳40%、杂木屑35%、麸皮20%、玉米粉3%、糖1%、轻质碳酸钙1%,含水量60%—65%,pH值6.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