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炭疽病为半知菌亚门的Gloeosporium frucrigenum Berk,该病菌还为害苹果、梨、葡萄、核桃等多种果树。染病果实先出现红褐色斑点,之后病斑渐大,周围伴有淡黄色环,最后病斑颜色变为黑褐色稍凹陷但再扩大发展缓慢,病斑形状多样化,有圆形、椭圆形、椭贺形或梭形等。病斑里面的果肉由绿渐褐色,环死,呈黑色或黑褐色。果实一般不脱落,但在后期或病斑较多时往往易腐烂而脱落,少数干缩为僵果挂在树上。
发生规律 该病菌可在脱落的枣吊上检到,随风雨飞溅传播或昆虫带菌传播,如蝇类、春象类、叶蝉类等。此外,刺槐也可染病并携带病菌,以刺槐为防护林的园片有加重此病发生的条件。据资料介绍,该病孢子在5月中旬前后有降雨时便开始传播。但此时离冬枣坐果期尚早。往往在果实近白熟期发病。另据介绍,分生孢子在高温、高湿、多雨水情况下易于大发生,最适萌发温度为28~32度,相对湿度为95%以上并需补充一定糖分,在此适合条件下,不足10小时可完成侵染过程,潜育期一般3~13天,有时长40~50天以上,具潜伏侵染性。据此,该病于7月前后,由迁移范围大、发生较重的刺吸式口器害虫带菌及接种有密切关系,也有资料介绍,炭疽病与缩果病合并发生是造成大量落果的原因,但也与刺吸式口器害虫为害有密切关系。在近成熟时发病较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