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镰翅小卷蛾
英文名?? Zizyphus leafroller
学名?? Ancylis sativa Liu
别名??枣粘虫、枣小蛾、枣实蛾、枣卷叶虫、贴叶虫和包叶虫,其不仅在北方枣区为害严重,在南方枣区也为主要害虫。
为害特点
以幼虫为害幼芽、花、叶,并蛀食果实,除严重为害枣叶外,幼虫还吐丝粘合叶、果,啃食果皮,蛀入果内绕核取食,将粪便排出果外,不久被害果即变红脱落。常导致枣花枯死和枣果脱落。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6~7毫米,翅展13~15毫米,体和前翅黄褐色,略具光泽。前翅长方形,顶角突出并向下呈镰刀状弯曲;前缘有黑褐色短斜纹10余条,翅中部有黑褐色纵纹2条。后翅深灰色。前、后翅缘毛均较长。
卵:扁平椭圆形,鳞片状,极薄,长0.6~0.7毫米,表面有网状纹,初为无色透明,后变红黄色,最后变为桔红色。
幼虫:初孵幼虫体长1毫米左右,头部黑褐色,胴部淡黄色,背面略带红色,以后随所取食料不同而呈黄、黄绿或绿色。成长幼虫体长12~15毫米,头部、前胸背板、臀板和前胸足红褐色,胴部黄白色;前胸背板分为2片,其两侧和前足之间各有2个红褐色斑纹,臀板呈“山”字形。
蛹:体长6~7毫米,细长,初为绿色,渐呈黄褐色,最后变为红褐色。腹部各节背面前后缘各有1列齿状突起,腹末有8根弯曲呈钩状的臀棘。茧白色。
生活史及习性
枣镰翅小卷蛾在我国山东、河南、山西、河北、陕西等北方枣区一年发生3代,江苏4代左右,浙江5代。以蛹在枣树主干、主枝粗皮裂缝中越冬,其中以主干上虫量最大。
年发生3代区翌年3月下旬越冬蛹开始羽化,4月上、中旬达盛期,5月上旬为羽化末期。一日内成虫羽化高峰在8~10时和16~20时,一般雄蛾羽化早于 雌蛾,雌雄性比0.86~1.19∶1。羽化后1天交尾,多在早晨进行。雌雄蛾均有重复交尾现象,平均雌蛾交尾1.48次,雄蛾3次。成虫寿命一般1周左右,雌蛾寿命略长于雄蛾。第一代成虫发生的初、盛、末期分别在6月上旬、6月中、下旬和7月下旬~8月中、下旬。产。越冬代雌虫平均产卵量4粒,平均卵期13天;第一、二代平均产卵量分别为60粒和75粒,卵期为6~7天。
第一代幼虫发生于枣树发芽展叶阶段,取食新芽、嫩叶;第二代幼虫发生于花期前后,为害叶、花蕾、花和幼果;第三代幼虫发生于果实着色期,幼虫还有吐丝下垂转移为害的习性。第一、二代幼虫老熟后在被害叶中结茧化蛹,第三代幼虫于9月上旬至10月中旬老熟,陆续爬到树皮裂缝中作茧化蛹越冬。
防治方法
1、刮树皮灭蛹:利用冬枣休眠季节,人工刮除树干、枝叉处的粗皮和翅皮,事先在树下铺好塑料布收集树皮及虫茧,集中浇掉。黑光灯诱杀成虫:于成虫发生期,设置黑光灯诱杀成虫。于5~6月份,对药剂遣漏防治的黏虫包进行摘除。9月上旬起,在树干枝叉处绑草把,诱虫化蛹,再取下烧掉。
2、化学防治 。关键要抓好第一代幼虫防治,基本与枣尽蠖同步进行,所用药剂也相同。第二代幼虫的防治正值花期前后,此时天敌生物大量发生,药剂选择时应防止害天敌与密蜂,如20%杀铃脲悬浮剂8000~10000倍液,持效期可达15天以上,也可选用5%卡死克乳油1500倍液兼治红蜘蛛类害螨。
3、生物防治:在保护天敌的条件下,可选用赤眼蜂防治 ,在第二代成虫产卵期,每株释放松毛虫赤眼蜂3000~5000头,在田间卵调查的基础上,于卵的初期和盛期各释放1次最好,田间卵被寄生率可达85%以上。利用微生物杀虫剂:喷洒Bt乳剂500倍液,或白僵菌普通粉剂500~600倍液。
声明:内容来自农学专业学生供稿,仅作为种植技术推广普及,如有误或侵犯您的利益,可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感谢合作。
耕种帮种植网联系电话18577074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