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肥是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是粮食的“粮食”。
化肥在促进粮食和农业生产发展中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目前也存在
化肥过量施用、盲目施用等问题,带来了成本的增加和环境的污染,亟需改进施肥方式,提高
肥料利用率,减少不合理投入,保障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一、总体思路以保障我县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为目标,牢固树立“增产施肥、经济施肥、环保施肥”理念,依靠科技进步,依托新型经营主体和专业化农化服务组织,集中连片整体实施,加快转变施肥方式,深入推进科学施肥,大力开展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增加有机肥资源利用,减少不合理
化肥投入,加强宣传培训和
肥料使用管理,走高产高效、优质环保、可持续发展之路,促进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和生态环境安全。二、技术路径1、推进精准施肥。根据不同区域土壤条件、作物产量潜力和养分综合管理要求,合理制定各区域、作物单位面积施肥限量标准,减少盲目施肥行为。2、调整
化肥使用结构。优化氮、磷、钾配比,促进大量元素与中微量元素配合。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引导
肥料产品优化升级,大力推广高效新型
肥料。3、改进施肥方式。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提高农民科学施肥意识和技能。研发推广适用施肥设备,改表施、撒施为机械深施、水肥一体化、叶面喷施等方式。4、有机肥替代
化肥。通过合理利用有机养分资源,用有机肥替代部分
化肥,实现有机无机相结合。提升耕地基础地力,用耕地内在养分替代外来
化肥养分投入。三、重点任务1、推进测土配方施肥。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创新实施方式,加快成果应用,在更大规模和更高层次上推进测土配方施肥。一是拓展实施范围。在巩固基础工作、继续做好粮食作物测土配方施肥的同时,扩大在设施农业及蔬菜、茶叶等经济园艺作物上的应用,基本实现主要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全覆盖。二是强化农企对接。充分调动企业参与测土配方施肥的积极性,筛选一批信誉好、实力强的企业深入开展合作。四种模式推进配方肥进村入户到田。三是创新服务机制。积极探索公益性服务与经营性服务结合、政府购买服务的有效模式,支持专业化、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向农民提供统测、统配、统供、统施“四统一”服务。创新
肥料配方制定发布机制,完善测土配方施肥专家咨询系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助力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2、推进施肥方式转变。充分发挥种粮大户、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的示范带头作用,强化技术培训和指导服务,大力推广先进适用技术,促进施肥方式转变。一是推进机械施肥。按照农艺农机融合、
基肥追肥统筹的原则,加快施肥机械研发,因地制宜推进
化肥机械深施、机械追肥、种肥同播等技术,减少养分挥发和流失。二是推广水肥一体化。结合高效节水灌溉,示范推广滴灌施肥、喷灌施肥等技术,促进水肥一体下地,提高
肥料和水资源利用效率。三是推广适期施肥技术。合理确定
基肥施用比例,推广因地、因苗、因水、因时分期施肥技术。因地制宜推广油菜、水稻叶面喷施和果树根外施肥技术。3、推进有机肥资源利用。适应现代农业发展和我县农业经营体制特点,积极探索有机养分资源利用的有效模式,加大支持力度,鼓励引导农民增施有机肥。一是推进有机肥资源化利用。支持规模化养殖企业利用畜禽粪便生产有机肥,推广规模化养殖+沼气+社会化出渣运肥模式,支持农民积造
农家肥,施用商品有机肥。二是推进秸秆养分还田。推广秸秆粉碎还田、快速腐熟还田、过腹还田等技术,研发具有秸秆粉碎、腐熟剂施用、土壤翻耕、土地平整等功能的复式作业机具,使秸秆取之于田、用之于田。三是因地制宜种植绿肥。充分利用冬闲田和果茶园土肥水光热资源,推广种植绿肥。。4、提高耕地质量水平。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完善水利配套设施,改善耕地基础条件。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改良土壤、培肥地力、控污修复、治改造中低产田,普遍提高耕地地力等级。力争到2020年,耕地基础地力提高0.5个等级以上,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0.2个百分点,耕地酸化、污染等问题得到有效控制。通过加强耕地质量建设,提高耕地基础生产能力,确保在减少
化肥投入的同时,保持粮食和农业生产稳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