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黄瓜靶斑病在保护地黄瓜发生普遍而且有逐年加重的趋势,并且其症状与霜霉病、细菌性角斑病及炭疽病较类似,不易区分,极易混淆,生产上误按霜霉病、细菌性角斑病和炭疽病用药,防治效果较差,严重影响黄瓜的品质和产量,成为我市广大菜农的一大难题。 一、为害症状: 该病以危害黄瓜叶片为主,严重时蔓延至叶柄、茎蔓,叶正、背面均可受害,一般从下部叶片开始向上蔓延。叶片受害产生大小不一的枯斑,小的斑为多角形,受叶脉限制,大的斑直径有0.5-3厘米,近圆形且凹陷。仔细观察病斑中央有一个略白的靶心,湿度大时靶心外围形成一个黑色霉菌组成的菌圈,严重时病斑连成一片致叶片干枯。二、发病特点:该病原称多主棒孢霉,半只菌亚门真菌,病菌通过种子进行传播,主要以菌丝体、厚垣孢子或分生孢子随病残体、杂草在土壤中或其他寄主植物上越冬。借气流和雨水传播,进行初侵染,病部产生新的孢子后进行再侵染。该病寄主范围非常广泛,可侵染葫芦科、茄科、十字花科、豆科等作物21种。高温、高湿有利于发病,或阴雨天较多,或长时间闷棚、叶面结露、光照不足、昼夜温差大等均有利于发病。发病适温20~30℃,相对湿度90%以上,水滴中孢子萌发率最高。温度25~27℃和湿度饱和时,病害发生较重。营养不足、植株衰弱、偏施
氮肥或缺硼等病害加重。三、诊断要点: 多角型黄瓜靶斑病症状与霜霉病和细菌性角斑病极易混淆,生产上有很多菜农常把靶斑病当成霜霉病和细菌性角斑病进行防治。黄瓜靶斑病与细菌性角斑病的区别在于靶斑病病斑,叶两面色泽相近,湿度大时上生灰黑色霉状物;而细菌性角斑病,叶背面有白色菌脓形成的白痕,清晰可辨,两面均无霉层。黄瓜靶斑病与霜霉病的区别在于靶斑病病斑枯死,病健交界处明显,并且病斑粗糙不平;而霜霉病病斑叶片正面褪绿、发黄,病健交界处不清晰,病斑很平。黄瓜靶斑病的大型病斑与炭疽病的症状极为相似,病斑周边呈褐色,内侧为白色,病斑呈圆形,周围无棱角,区别为炭疽病病斑上会产生鲑肉色孢子堆。 四、病害防治:1、轮作。重病田实行与非瓜类作物2-3年以上轮作,控制发病。2、种子消毒:种子带菌是该病害跨区域传播的重要途径。可采用温汤浸种方法杀菌,用55~60℃温水浸种15~20分钟,并不断搅拌,然后让水温降至30℃,再浸泡3~4小时,可有效杀灭种内病原菌。或者用磷酸三钠浸泡种子20分钟也可以达到杀菌效果。3、合理密植,及时彻底清除病残株,减少初侵染源。搞好棚内温湿度管理,注意放风排湿,改善通风送气性能。 要小水勤浇,避免大水漫灌,降低棚内湿度,白天棚内温度控制在25℃~28℃,最好不超过30℃。4、保护地栽培的可在夏季休闲期,棚内灌水,地面盖上地膜,闭棚几日,利用高温灭菌;5、化学防治:保护地栽培,每次用45%
百菌清烟剂熏烟3.75千克/公顷熏烟;或喷撒5%
百菌清粉尘剂15千克/公顷。喷雾可用25%阿米西达悬浮剂1500倍液、40%施佳乐悬浮剂500倍液、25%
咪鲜胺乳油1500倍液、20%硅唑?
咪鲜胺1000-1200倍液或40%福星乳油8000倍液、43%
戊唑醇悬浮剂3000倍液、40%腈菌唑乳油3000倍液。每隔7至10天喷一次,连续喷治2至3次。喷药重点为中、下部叶片。在喷药液中加入适量的
叶面肥效果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