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按照目标产量平衡施肥。在一定的施肥水平范围内,作物的产量与施肥量正相关,过于增加施肥总量或者单一
肥料数量,由于营养环境失去生态平衡,反而会遭致减产。因此,不能说
肥料施用越多产量就会越高。当然,在确定施肥量时,还要考虑气候、土壤、肥力等综合因素,酌情掌握。 2、深层施肥、以水调肥。撒施
化肥易挥发污染空气,又易流失污染水域。生产上要坚持
化肥深层施用,以便用土壤覆盖保护
化肥,减少挥发和流失并防集中释放伤害作物。在墒情不足时,要适量灌水调墒,做到以水调肥。如在蒸发量过大时,缺墒往易导致肥液浓度增高,产生肥害,适墒调肥才能充分发挥
肥料效应。 3、拌施有机肥。有机
肥料虽释放较慢,但养分比较齐全,作物对其吸收能力较强。将化学
肥料与有机
肥料混拌后,其中的速效养分可被有机
肥料吸附或与之结合,之后逐步释放出来,既延长供肥时间,又减少了养分的无谓消耗。 4、改进
肥料制剂调控。供肥高峰一是将单一品种
肥料制成广谱型的复配
肥料:二是根据作物的需肥特点制成专用型
肥料;三是运用改性手段将速释
肥料制成缓释
肥料;四是将无机肥与生物有机
复合肥配制成优势相补的颗粒
肥料,提早或推迟施用时间,使作物的需肥高峰与供肥高峰相互衔接,充分发挥肥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