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再生稻不仅可充分利用我区的光热水土资源,具有省工、省种、省肥、节水、增产的优点,而且再生稻米的商品率和经济价值明显高于中稻,是调整稻米品质结构,实现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恢复发展再生稻是我区再生稻生产的重要内容之一,必须坚持依靠科技,增加投入,突出重点,保证再生稻蓄留成功,提高单产,增加总产。结合我区特点,重点注意六项关键事项。一是合理布局,选择适宜品种,提前播种。蓄留再生稻应布局要求是在海拔400米以下,有水源保证的再生稻适宜区和较适宜区。我区地处岳阳市城区东北部、长江中游南岸,位于东经113°08′48″至113°23′30″、北纬29°23′56″至29°38′22″之间,境内一般海拔在40—60米之间。土壤组成以第四纪红色粘土和第四纪全新河、湖沉积物为主。属北***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热量充足,雨水集中,无霜期长。一月平均气温约4.3℃,七月平均气温约29.2℃;年平均气温16.6—16.8℃,无霜期258—278天;年降雨日141—157天,年平均降雨量1302毫米,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9%,全年无霜期为277天,年日照时数为1722.1至1816.5小时,年太阳辐射总量为109.5至110.4千卡/平方厘米,是湖南日照时数最多的地区之一。气候特点是:温暖期长,严寒期短,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最适合水稻、瓜菜等作物种植。同时选择生育期为140天左右,在3月20日-4月5日间提前播种的品种、再生力较强、抗虫害、抗倒伏、并且能保证在8月20日前收获的杂交中稻品种。二是抓好头季稻穗期病虫害防治、降低头季稻目标产量。头季稻的稻株健壮与否对休眠芽的成活率、再生稻正常发苗和产量影响很大。因此,头季稻穗期病虫防治是关键。要求种植户要加强病虫监测,制定分类防治预案,确定防治重点和关键时期,选用对
农药及时防治纹枯病、稻飞虱、螟虫等病虫,及时、准确地作好防治。同时不能太强求头季稻过高,降低头季稻目标产量,把握在600-650公斤/亩为宜,减少
氮肥施用量。三是调整种植方式,抓好田间水浆管理。为了保障头季稻的目标产量和再生稻的管理,在种植方式上采用宽窄行、机直播方式。有水源保证的田块应适时排水晒田,控制有效穗,减少无效分蘖,水稻乳熟期后必须保持浅水层。水稻黄熟期保持湿润状态,提高水稻休眠芽的成活率。大面积蓄留再生稻特别要注意抗旱保苗,争取多发再生芽,防止后期脱水影响再生芽萌发。如果收割前几天稻田出现白土、发裂现象,需要灌跑马水。收获头季稻后立即复水,一直灌浅水至接近黄熟时排水。四是早施、施足促芽肥和发苗肥。促芽肥是夺取再生稻稳产、高产的一项关键措施,在头季齐穗后一定要早施并施足促芽肥,促芽肥施用时间在头季收获前10—15天,亩施
尿素7.5~10公斤
尿素和3-5公斤
氯化钾作促芽肥。在头季稻收割后5~7天及时施用发苗肥,亩施
尿素5~10公斤,争取多发再生苗,提高再生成穗率,增加有效穗,促进再生稻高产。五是看芽收割头季,保证留桩高度。当全田谷粒黄熟90%以上、70%的植株倒二、三节芽长达3厘米以上时收割,留桩高度达到20~45厘米。根据实践经验,头季稻在8月5日左右收获的,留桩高度20厘米;头季稻在8月15日左右收获的,留桩高度30厘米;头季稻在8月20日左右收获的,留桩高度45厘米。争取倒二节休眠芽成穗,提高再生穗率。六是稻草覆盖,保护性耕作。头季稻收获后将稻草覆盖在稻桩行间,既可以减少田间水分蒸发,保持土壤湿度,有利于抗旱保苗,促进再生芽的生长;又可增加土壤的钾素营养,培肥土壤地力。促进再生稻早孕穗、早成熟,适当增加穗长和粒数,提高结实率,增加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