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风花:炭疽病用苯醚甲环唑,吡唑醚菌酯,溴菌氰,咪鲜胺防治。
夏英三:炭疽病,用咪鲜胺锰盐,苯甲溴菌腈,腐霉利,炭疽福美,溴菌腈,啶氧菌酯,吡唑醚菌酯喷雾防治。
吕兰华:炭疽病危害。建议选择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稀释1000倍液、20%咪鲜胺乳油稀释1000倍液,喷施防治。5—7天喷施一次,连喷2次。注意事项:注意均匀喷施,轮换用药。
崔西峰:炭疽病,用苯醚甲环唑,戊唑醇,咪鲜胺,嘧菌酯,醚菌酯,吡唑醚菌酯,溴菌腈等+氨基酸液肥缓解。
冯涛:炭疽病危害建议使用肟菌戊唑醇或氟硅唑或苯甲丙环唑防治。
高胜涛:炭疽病用苯醚甲环唑1000-1500倍液,先正达阿米妙收,吡唑醚菌酯,750-1500倍液,杜邦的阿砣,啶氧菌酯1500-2000倍液拜耳好力克,戊唑醇3000-4000倍液先正达好迪施,百菌清100-150克/亩。
***:炭疽病用苯醚甲环或氟硅唑或咪鲜胺或阿坨防治。
昌盛(广东省韶关市):炭疽病-作物;病害表现:高温高湿易感染;防治方法:爱苗,咪鲜胺,阿陀,炭洁,大生,托布津。
朱经国(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炭疽病,用苯甲嘧菌酯或吡唑戊唑醇或溴菌咪鲜胺交替防治!
一、症状表现
主要为害果实,也可危害叶片和枝梢。一、果实发病,常发生于硬核期前后,发病初期出现暗绿色小斑点,病斑扩大后呈圆形,椭圆形凹陷,逐渐扩展至整个果面,使整果变黑,收缩变形以致枯萎。天气潮湿时,在病斑上长出橘红色小粒点。二、叶片受害,病斑呈灰白色或灰绿色近圆形病斑,病斑周围呈暗紫色,后期病斑中部产生黑色小粒点,呈同心轮纹排列。三、枝梢受害,病梢多向一侧弯曲,叶片萎蔫下垂,向正面纵卷成筒状。
二、发病规律
降雨多的年份,发病相应较重。病原以菌丝在枯死的病芽、枯枝、落叶痕及僵果等处越冬。第2年春季产生分生孢子,成为初侵染源,借风雨传播为害。发病潜育期在成熟果实上为2~4天,幼叶上为4天,老叶上则可长达3~4星期。
三、病害病原
病原为围小丛壳Glomerella cingulata(Stoneman)Spaulding Schrenk,属子囊菌亚门真菌。病菌发育温度为10~30℃,以25℃为最适。
四、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
1、冬季清园。结合冬季整枝修剪,彻底清除树上的枯枝、僵果、落果,集中烧毁,以减少越冬病源。2、加强果园管理。注意排水、通风透光,降低湿度,增施磷、钾肥,提高植株抗病能力。
化学防治—化学药剂参考
1、60%甲硫·异菌脲可湿性粉剂(低毒)使用40-60克/亩喷雾
2、70%咪鲜·丙森锌可湿性粉剂(低毒)使用90-120克/亩喷雾
3、25%咪鲜·多菌灵可湿性粉剂(低毒)使用75-100克/亩喷雾
4、40%腈菌唑水分散粒剂(低毒)使用4000-4800倍液喷雾
5、46%氢氧化铜水分散粒剂(低毒)使用稀释1500-2000倍喷雾
6、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剂(低毒)使用10-15克/亩喷雾
7、60%唑醚·代森联水分散粒剂(低毒)使用1000-2000倍液喷雾
8、2%,4%嘧啶核苷类抗菌素水剂(低毒)使用1)500-600毫升/亩、2)250-喷雾
9、30%硅唑·咪鲜胺水乳剂(低毒)使用1500-2000倍液喷雾
10、20%苯甲·咪鲜胺微乳剂(低毒)使用1000-2000倍液喷雾
11、45%咪鲜胺微乳剂(低毒)使用750-1000倍液喷雾
12、25%苯醚甲环唑悬浮剂(低毒)使用30-40毫升/亩喷雾
13、22.5%啶氧菌酯悬浮剂(低毒)使用35-45毫升/亩喷雾
14、12.5%氟环唑悬浮剂(低毒)使用2000-2400倍液喷雾
15、42.8%氟菌·肟菌酯悬浮剂(低毒)使用20-30毫升/亩喷雾
16、400克/升克菌·戊唑醇悬浮剂(低毒)使用1000-1500倍液喷雾
17、35%氟菌·戊唑醇悬浮剂(低毒)使用25-30毫升/亩喷雾
18、42.4%唑醚·氟酰胺悬浮剂(中等毒)使用2500-3500倍液喷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