猕猴桃是一种常见的水果,因为营养丰富,可以补充人体所需的大量维生素而深受人们喜爱。但最近在交流群里咨询一种猕猴桃果实病害的群友突然增多,见下图:
该病病斑一般发生在果实中上部,呈褐色近圆形,凹陷明显,从表面看症状非常像日灼和灰霉病,因此很多人都误判了!
沿病斑切开后果实内部多形成空腔,经过专业机构经切片检测后,该病的致病菌鉴定为菌核病!
猕猴桃菌核病病原
核盘菌,属子囊菌门真菌。病菌不产生分生孢子,由菌丝集缩成菌核。菌核黑褐色,不规则形,表面粗糙,大小1~5(mm),抗逆性很强,不怕低温和干燥,在土壤中可存活数百天。
菌核吸水萌发,长出高脚酒杯状子囊盘。子囊盘淡赤褐色,盘状,盘径0.3~0.5(mm),盘中密生栅状排列的子囊。子囊棍棒形或筒状,大小104~148×7.9~10.1(μm)。子囊孢子8个,内单列生长,无色,单胞,椭圆形,大小7.8~11.2×4.1~7.8(μm)。
猕猴桃菌核病危害症状
雄花受害(猕猴桃的花果雌雄异株)初呈水浸状,后变软,继之成簇衰败凋残,干缩成褐色团块。雌花被害后花蕾变褐,枯萎而不能绽开。在多雨条件下,病部长出白色霉状物。
果实受害,初期呈现水渍状褪绿斑块,病部凹陷,渐转为软腐。病果不耐贮运,易腐烂。大田发病严重的果实,一般情况下均先后脱落;
少数果由于果肉腐烂,果皮破裂,腐汁溢出而僵缩;后期,在罹病果皮的表面,产生不规则的黑色菌核粒。
防治方法
1、药剂防治
于猕猴桃菌核病发病初期可选喷乙烯菌核利、菌核净、嘧霉胺、腐霉利、多抗霉素、抑菌脲等,间隔7~10天喷1次(每次选用一种,交替使用),喷2~3次。(注意事项:喷药时间应在下午5点以后或晚上进行,严格按照说明使用,不能随意加大浓度,以免发生药害。)
2、科学夏剪
及时疏除细弱枝,病虫枝,内膛为下年培养的结果枝和发育枝当尖端打弯缠绕时摘心,对所有枝条发出的二枝以后反复摘心,防止果园荫敝,改善通风透光条件,减少病害发生。
3、彻底清除病原
猕猴桃结果期随时摘除病果并带出果园集中处理,以减少第2年初侵染来源。
4、翻耕果园
冬季修剪、清园,施肥后,翻埋表土10~15cm,使土表菌核深埋于土中不能萌发侵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