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按测报的内容发生期:预报农作物有害生物的某种虫态或虫龄的出现期或为害期,某种病害的侵染过程时期;对具有迁飞性、扩散性的害虫,预测其迁出或迁入本地时期。从害虫生活史、病菌侵染或流行过程、物候学的角度,研究预测其发生期,以此确定防治适期的依据。发生量:预测农作物有害生物发生数量或田间虫口密度;病害发生程度的普遍率和严重度等,主要是估测病虫未来的虫口数量或病害流行程度是否有大发生的趋势,是否会达到防治指标。从有害生物猖獗理论及农业技术经济学观点出发,运用多年积累的系统资料,以此作为中、长期预测的依据。迁飞性害虫预测:根据害虫发生虫源或发生基地内的迁飞性害虫发生动态、数量及其生物、生态和生理学特性,以及其迁出、迁入地区的作物生育期与季节相互街接的规律性变化,结合气象预测资料,来预测迁飞数量及作物害虫发生区域等。危害程度预测及产量损失:在发生期、发生量预测的基础上,根据害虫的为害能力、病菌的致病力和作物产量的损失率,从而推断病虫灾害程度的轻重或造成损失的大小,配合发生量预测进一步划分防治对象田,确定防治次数,并选择合适的防治方法,控制或减少危害损失。风险评估:可分为外来入侵性有害生物风险评估和内源性有性生物风险评估。前者是指对检疫性有害生物一旦入侵后,可能在那些区域定殖或造成危害程度的评估,后者则是指对非检疫性有害生物可能在哪些区域发生和危害的评估。二、按测报时间短期预测:对病害预测为1周以内,对害虫大约在20天以内,根据过去发生的病情或1、2个虫态的虫情,推算以后的发生时期和数量,以确定未来的防治适期、次数和防治方法,其准确性高,使用范围广。中期预测:一般为20天到3个月,常在一个月以上,但视病虫种类不同,期限的长短可有很大的差别(如一年一代、几年数代、一年十多代的害虫,采用同一方法预测的期限就不同)。通常预测下一个世代的发生情况,以确定防治对策和进行防治工作布置。长期预测:期限在一个季度或一年以上。预测时期的长短仍视有害生物种类不同和生殖周期长短而定,生殖周期短,繁殖速度快,预测期限就短,否则就长,甚至可以跨年度。超过一年以上的观测,也可称超长期预测。三、按测报空间范围迁出区虫源预测(本地虫源区预测):在一定环境条件影响下,某种昆虫从发生区迁出或从外地迁入的行为活动是昆虫种群行为之一。迁出区虫源预测主要查看基数和发育进度,是属于迁出型还是本地型虫源,再分别组织实施预测。迁入区虫源预测(异地虫源预测):迁入区虫源预测主要查明迁入地区的气候条件,作物长势和生育期阶段,以及迁入区的虫情,预测迁入害虫未来发生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