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7-11 06:46 作者:李先生
玉米灰斑病又称尾孢菌叶斑病,是我国北方玉米主产区近十来年新发生的一种危害性很强的病害,重病地块叶片大部分变黄枯焦,果穗下垂,籽粒松脱干瘪,百粒种下降,严重影响产量和品质。近年来随着我县杂交玉米品种的增多,灰斑病的发病绿也在逐年增多。给玉米增产,农民增收造成严重威胁,因此,对玉米灰斑病的威胁不可忽视。一、症状玉米灰斑病主要发生在玉米成株期的叶片、叶鞘及苞叶上。发病初期呈渍状淡褐色斑点,以后逐渐扩展为浅褐色条纹或不规则的灰色至褐色长条斑。这些条斑与叶脉平行延伸,常呈矩形,对光透视更为明显,病斑中间灰色边缘有褐色线,有时病斑连片使叶片枯死。通常会在叶片两面产生灰色霉层,到中后期多数病斑结合后叶片变黄枯死。病菌最先浸染下部叶片引起发病,气候条件适宜时可扩展到上部叶片或到整株叶片,使之过早干枯。二、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玉米灰斑病由玉米尾孢菌浸染引起病菌在病体上越冬,成为第二年初染源。当年病斑上产声的分生孢子可进行重复浸染,不断扩展蔓延。分生孢子萌芽产生芽管通过气孔浸入,在成株叶片潜伏期9天左右,到12天左右出现长条斑,16—21天病斑上形成孢子扩散形成下一次浸染。阴雨多雾多露,有利于孢子的形成,萌芽和浸染及发病。故我县7—9月多雨年分发生严重,一般7月上旬、中旬开始发病,8月中旬至9月上旬为发病高峰期,玉米生长后期若遇高温干旱则不利于生长发育,抗性低如有几次连续阴雨也可导致严重发生,品种间的抗性差异明显,本地老品种,墨白等比杂交种抗性强。三、防治方法1、玉米收获后及时清除秸干等病株残体,减少田间稻浸染源。2、推广种植抗病品种:如北玉系列等。3、实行大面积与烤烟轮作,深翻,加强田间管理,雨后及排水降低田间温度,合理施肥,促使植株健壮生长,提高玉米的抗病能力是必不可少的预防性农业措施。4、在玉米抽雄前后或初发病期及时用药,可选用75%百菌清、50%多菌灵、80%大生、70%代森锰锌、50%甲基托布津防治,每次用药间隔7—10天连防2—3次能收到有效的防治效果。
声明:内容来自农学专业学生供稿,仅作为种植技术推广普及,如有误或侵犯您的利益,可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感谢合作。
耕种帮种植网联系电话18577074200。